2024年06月14日
第12版:春江潮

书读到哪里去了

□ 赵宽宏

年少时,在我们那里常听到有父母斥责子女:书读到哪里去了。不消说,这是子女少不更事,有违礼数,或顽劣或轻狂,在讨骂。自然,那时我也被斥责过。其实不光因为少不更事被斥责,有些成年的读过书的人,因为不靠谱也会被人斥责“书读到哪里去了”。

被斥责“书读到哪里去了”,说明书没读好,没有“明得”,甚至没有“晓得”。据《传习录》记载,有天一友人问王阳明:“读书不记得如何?先生曰: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在王阳明看来,读书有三层境界,即所谓的三“得”:记得,晓得,明得。

人们为了生活,为了工作,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追求的往往是读书的“第三义”:记得。为了记得,总要苦啃书本,并反复背诵,死记硬背,甚至头悬梁、锥刺股,直至烂熟于脑,在应付考试时能够得心应手,取得一个好的成绩,从而顺利过关。但是“记得”得再多,却不明白其中道理,人的精神境界没有得到提升,人的品质没有“过关”,自然就要被斥责:书读到哪里去了。

不过“记得”二字,也为难过古往今来的若干人。郑板桥弟弟就曾跟郑板桥大倒苦水,说自己读书总是记了前面忘了后面,要是自己能够“过目成诵”就好了。当然,有人天资聪颖,读书也许能够过目不忘,把看过的所有东西都“记得”了,可这除了是个“行走的书柜”,能够信手拈来,自如地应试外,对提升自己其实并没有多大用处。

郑板桥在《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的信中就这样说过:“读书以看一遍就能背为才能,其实这个最不顶用。”“就像看场中的美女,看一眼就过去了。”“从古到今,过目就能背诵的人,他们又有谁能比得上孔子呢?”

王阳明也认为,读书不是为了“记得”,读书的目的在于思,思而后知,即“晓得”,是指以理解文义为目的的读书。当然,甚至连这“晓得”,也只是读书的“第二义”。因此,还是会被人斥责:书读到哪里去了。

那么什么才是读书的“第一义”呢?“晓得”看似是记下了很多东西,也明白了很多道理,但还不能将这些“知”付之于“行”,这就无法使自己的思想境界有所提升,还做不到“此心光明”,即“明得”。王阳明以为,“明得”是将书中精妙之处,微言大义,通过思考得以吸收。是指与自己本心互相照应,明确心之本体,并能落实于事的读书体验,即所谓的“知行合一”。

可见,我们读书,最终是为了“明得”,即明事理,且知行合一。在我看来,明事理,知行合一,其实也是朴素的,就是:做一个诚实的人,应当仁义,善良,友爱,尊老,节俭,自食其力……

然而,生活中多少人却并没有明这个“理”,更没去“行”,那书读了跟没读一样,甚至连他们没读过多少书的父母都深感失望,不仅仅受到“书读到哪里去了”的斥责,而更要让人狠狠地在心里骂一句: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2024-06-14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313559.html 1 3 书读到哪里去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