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滴石水
“萧规曹随”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成语,通常的解释是指汉朝第一国相萧何创立了汉代的规章制度,曹参继相后,完全照搬实行,比喻后人完全按照前人的成规办事。读《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相关传、纪后,我感觉这种解释没有完全体现当年萧何和曹参前“规”后“随”的全部意义。
首先,“萧规”本身就是刘邦、萧何和曹参等汉初统治者法、规思想的集成。刘邦虽然出身布衣,但其政治智慧过人。初入关中,在张良等人的策划下,他就与父老乡亲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其他秦朝的苛刻法制一律废除。”夺得天下,西汉初立,刘邦确立“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国策,命萧何系统改革秦政,制订汉律。《汉书·刑法志》载:“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相国萧何捃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史称‘九章汉律’。”《九章律》以约法省禁,蠲削烦苛为原则,大幅度删除秦律中不利于百姓休养生息的条文,对一些定罪、刑罚给予减缓,确定了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户律、兴律、厩律。《九章律》被誉为律令之宗,“百代不易之道”,对后世法律建设影响巨大而深远。史书中没有记载曹参在《九章律》中的具体贡献,不光曹参没有,张良、陈平、周勃等汉初政治精英都没有具体记载。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萧何曹参等人在汉初的所有政治思想、政策取向,都统一在刘邦“休养生息”的国策之中。在所有大汉开国功臣之中,曹参一直是刘邦贴身贴心之人,早期他任刘邦的中涓(侍从官)、舍人,是刘邦的核心幕僚。萧何奉命制订汉律,我认为是牵头者、组织者,不可能是独行者。曹参既然是汉初统治集团的核心成员,他不可能袖手旁观。而且,萧何与曹参在刘邦起事之前,就是上下级,可谓知心好友,曹参内心一直很佩服萧何这位自己的老上司。两人又都一直是刘邦的左膀右臂,所以“萧规”曹随有根深蒂固的政治渊源,“萧规”是汉初统治集团的集体意志。
其次,公元前194年,曹参被刘邦任命为齐国丞相,佐助齐王刘肥。此时的齐国,在汉初王朝举足轻重,有七十座城邑。天下刚宁,刘肥年轻,没有治国经验,政事依赖曹参。他上任伊始,礼贤下士,广泛了解齐人的思想,并召集齐国的众多名儒和地方实力人物,开了类似现在的学术峰会,讨论如何治理齐国。齐国读书人众多,在一起可谓百家争鸣,曹参觉得急需统一大家的思想。史书上记载,齐国胶西有一个在全国很有影响力、精通黄老学说的智者,名为盖公。曹参把这位智者请到相府,与之促膝长谈,虚心请教,并把自己办公室的正厅让出,给盖公作寝室。盖公说的核心思想是: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即清静无为,而这正是“萧规”的精髓。于是,曹参通过盖公,把“萧规”润物无声地在齐国上下推行,自己逐渐成了“萧规”的坚决维护者和运营者。曹参任齐相九年,齐国在他的治理下,安定繁荣,百姓富足,时称贤相。史书记载,当时汉朝对各地的治理,会定期考核。曹参治理齐国的理念和业绩,第一时间会传送到丞相萧何的案头。“萧规”在齐国“曹随”的情况,萧何了如指掌。所以,“曹随”“萧规”,不是曹参接任萧何成为大汉第二丞相时的状况,而是他们长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历史存在。
公元前193年,萧何临终时向孝惠帝刘盈推荐让曹参接任,这既是刘邦的政治交代,也是萧何根据曹参治理齐国实绩的精心安排。大汉刚立,天下初治,太需要坚定贯彻休养生息的治理国策。曹参最理解刘邦和萧何的治国理念,又有九年的实践业绩,萧何当然认为曹参是担任汉相的不二人选。因为《史记》里司马迁对曹参任相后终日饮酒的描述,后世很多人认为曹参只是一切照“萧规”办,政事不勤。我认为这种理解不全面。史载,他上任后做了一件看似平常实质非常重要的事,即他考察属官,精挑了一些质朴而不善言辞的忠厚人,斥退了一批嘴巴能生蜜笔下能生花、一味追求声誉的人。这实质上是从组织措施上保证“萧规”能在大汉天下扎扎实实地实行,可谓“萧规”不变,但曹相抓执行更力。
综上所述,“萧规”曹随并不完全是萧何立“萧规”,曹参只是“曹随”。在刘邦的统领下,他俩的治国思想是一致的。“萧规”要不要“随”,关键看“萧规”施行的社会效果,史界公认,“萧规”在他俩的精心推进下,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所以,曹参之“随”,根本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应民心,顺应时代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