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2日
第10版:西津渡

关于圌山的记忆

□ 刘卫华

1988年的夏天,因为可以靠家近些的原因,我主动申请从上海机关调至位于圌山脚下的海军某部任副营职干部。这座与镇江城区相距数十公里的圌山,自大路镇起绵延数里一直向北延伸至长江边,终止于龟山头。山顶,有古时一名人为报恩而捐建的报恩塔,历经数百年,巍峨耸立,成为长江上著名的地标物。山中,有一座与金山寺齐名的绍隆寺,有着许多经久不衰的宗教传说。而与长江毗邻的山的北面,则建有一座抗英古炮台,当年80余清兵曾在这英勇抗击过英舰,以至于香港回归日时这里曾被央视重点报道过。圌山,是一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名山。在与圌山相伴的九个春秋中,留给了我很多值得回忆的东西。

圌山坡上的救火兵。圌山上的林木葱郁,而一到冬天,落了叶的枝条极易引发山火。上山烧纸祭祖的,孩童们玩耍点火的,时不时都会引燃一片火丛。往往在这时,救火便成了驻扎在山脚下的我们这支部队的首要任务。闻火出动,官兵们带着拖把、铁铲、扫帚,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一个冬天,类似的救火行动要有七八次。记得有一次我参加灭火时,一阵山风吹过,火随风势,直向我们扑来。好在我们的后方有一排巨石可以躲避,不然后果很难设想。在我们的严防死守下,山火都在第一时间被及时扑灭。圌山,虽屡遇山火,但从未形成蔓延之势。山中树林能够越来越茂盛,得益于官兵的救火之举。

将军楼里的水雷迷。在部队营区里,有一座依山而建的小楼。小楼建于上世纪50年代,为青砖结构,有台阶拾级而上,掩映在翠竹之中,很是雅致。部队新建营房后,这座原来住人的小楼便废弃不用了。由于造型雅致,且又在翠绿之中,官兵们都戏称它为将军楼。1992年,部队接到了组队参加海军首届水雷专业知识比武的通知。当时身为少校的我,从士兵中挑选了6名优秀的战士组成参赛队。为有一个良好的备战氛围,我让人把将军楼重新修缮一下,6个人入住其中集中进行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将军楼圆了我们的冠军梦。在上海举办的比武中,我们代表队一举夺魁,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在报经基地机关的批准后,6位参赛选手均荣立了三等功,获得了奖牌奖章。基地军械处也破例拨出专款,一人给予了1000元的奖金。1000元的奖金,在那个战士们只拿二十多元津贴的年代,可谓是一笔巨款。将军楼中走出一批水雷迷的故事,也从此在整个基地传为佳话。

捆山河中显英豪。在部队营区前不远,有一条叫捆山河的河道蜿蜒十多里穿过村庄,当时开挖该河道也是为泄洪而备。记得那是1991年夏天,一连下了多日的大雨,雨水加上山水,在几天内就飞涨越过了河道的警戒线。八月的一天凌晨,村民们发出了河堤决口的呼救声。我们所有的官兵在第一时间冲到了河边。眼见决口越冲越大,在场的官兵不约而同地跳入河中,用身体搭起人墙去阻挡湍急的河水。经过近两个小时的封堵,终于化险为夷。这次部队跳入河中抗洪抢险的行动,被多家媒体报道。

难忘百姓拥军情。军队与百姓,从来就有着鱼水般的深情。在圌山军中时,更深切感受到了老百姓浓浓的拥军之情。记得我当政治处主任时,那时的大路镇党委书记是王明龙。考虑到军营文化生活的单调乏味,他隔一段时间便会带镇团委的一群青年来军营联欢,或唱歌或跳舞,或集体拉歌,那个热烈而欢快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逢到入秋进冬的季节,一支拥军服务队便会走进军营,洗衣洗被,缝缝补补,令官兵们感恩在心。那个时候,部队与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流传了很多军爱民、民拥军的佳话。为此,镇江市政府、双拥办还专门在我们部队召开了以双拥为主题的“三队一兵”活动现场会。

舰艇模型的爱好者。山区驻守的日子是单调的,抬头是山,放眼远望是山脉,寂寞的时光占据了日常生活的很多时间。除了正常的学习训练外,官兵们都有大把的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闲易生非,八小时外的时间如果无所事事,极易引发问题。那会,一位四川籍的老兵忽然萌发制作舰艇模型的念头,想着复员回去时能带上一样有军营永恒纪念的东西。他用铁皮铅丝等物,按照导弹护卫舰的模样裁剪下料,一点点焊接,不久便做出了一件颇有样子的舰艇模型,经油漆并挂上彩旗后,十分逼真威武。一人带头,众人跟上,在我们领导的引导下,几乎所有的战士都加入了制作舰艇模型的行列。制作越来越精细,工艺愈加精致,造型更趋逼真,日渐完美。几个月后,在当时我所在的部队中,几乎所有的战士人手一个舰艇模型,样式也从最初的护卫舰发展为驱逐舰、航母等舰型,如果收集并集中进行展示,完全可以办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舰模展览了。舰模的制作,让战士们的业余生活更有了情趣和内容,快乐的感觉因此而生并永驻心底。

2023-12-22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288387.html 1 3 关于圌山的记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