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02日
第10版:西津渡

推年磨记忆

□ 赵理章

上世纪70年代前,在春节前夕,丹阳吕城地区农村中,家家户户都有推年磨习俗,村民称之为推磨。一进入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农户就为过年作准备,推年磨,做年豆腐,办年货等,浓浓的过年气氛,弥漫在每家每户。

农户家庭在推年磨之前,先把存放家中的糯米淘洗干净,同时也淘上一些粳米,进行中和。淘好后放在大竹匾里,太阳光下进行晾晒。磨粉的糯米,既不能晒得太干,湿度又不宜太大,糯米太干,粉不易磨细,如太湿在磨粉时,粉末易起“面条”状。所以糯米粉的粗细,质量的好坏,必须掌握好糯米的干湿度。

我们家的糯米晾晒一至两天以后,我母亲只要手伸进匾里,抓上半把米,抓捏两下,凭手感,再拿上几粒米,扔进嘴里牙齿叩碰两下,就知道糯米是否可以上磨,这是母亲多少年总结的经验。晾晒过的糯米,不能随即磨粉,存放在家中竹匾里,用旧被子或棉袄盖在糯米上面一到两天,让其“顺一顺”(俗称)。

上世纪60年代,我们村上还没通上电的时候,在村东一旧祠堂的两间平房里,后两半间作牛舍,前两半间作磨坊。一台固定的石磨,平时很少有农户要推磨,除逢老人做大寿,农户建房造屋时需推磨些米粉做些糕点。石磨常年闲置,到过年时才是最忙的时候。

我们整个村子,一个生产队有几十户人家,为避免哪户先磨哪户后磨有矛盾发生,有的年份按抽签的顺序,有的年份按每户人口多少,由生产队会计来安排前后的顺序磨粉。因是缺吃少穿的年代,每户也没有太多的糯米磨粉。平时是舍不得吃糯米的,端午节包粽子用些糯米,过年磨米粉是大头。推年磨大部分人家不是用全糯米磨粉,糯米与粳米配比有七比三,六比四的,少数更为节省的家庭,还有五五比例的,就是用一半糯米,一半粳米中和一下磨米粉。

耕牛在推牵磨前,先把牛的双眼罩上,牛眼罩是用一段约十五厘米长,直径约十厘米粗的毛竹,一劈两开制成的。我小时候看到把牛眼遮上,不让耕牛看见外界,认为是生怕耕牛偷吃米粉而为的。后来才明白,是为耕牛围着石磨连续转几小时,眼睛不受到刺激眩晕而采取的方法,旧时劳动人民想得真是很周到,对牲口也人性化。

耕牛牵动的上爿磨盘,上面有两个约五厘米直径的洞眼,糯米堆放在磨盘上面,进料时用木塞临时塞住一洞眼,另一个进料洞眼中,插上一支或一双竹筷子,其作用是石磨不停地转动时,同时筷子也随着转动,使糯米从洞口能很均匀的,进入到磨芯磨膛中,这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经验与土科学结合的举措。每日磨粉两至三户,每磨一户,更换一头耕牛,轮流休息。每十天左右,请上村的石匠进行一次“锻磨”(石磨齿轮修凿加工)。费用生产队集体支出,这是历年的规律。

我家轮到推磨时,母亲忙得不亦乐乎,拎糯米、拿盘匾、拿筛箩、拿扁担等用具,来来回回好几次,我们姐弟几个都太小,一点也帮不上忙。推磨时,扁担架在竹匾的上口,筛箩放在扁担上筛粉,一边磨一边筛,母亲的头发、眉毛、脸上身上被沾得全是白色米粉末。

母亲忙得辛苦,我们玩得开心。我们会拿着一根竹棒,跟在牛尾巴后面,也围着石磨不停地转,时不时地吆喝着耕牛快点走。

全村每户轮流推年磨,至腊月二十左右结束后,紧接着又开始为蒸馒头、蒸年糕做准备。

上世纪70年代之后,村村户户都通上了电,粮食加工也都用上了电力。旧时依靠人力耕牛加工粮食的时代,现已成为农村历史的记忆。

2024-02-02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295026.html 1 3 推年磨记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