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福海
吕鸿声先生(1926—2012)是原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他长期从事家蚕个体发育的激素调控、蚕体抗病机理及昆虫病毒分子生物学三个相关领域的开拓性研究,是我国著名的家蚕生理病理学家、昆虫病毒分子生物学家,当代昆虫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开拓者与奠基人。
生平简历:
吕鸿声先生1926年3月23日出生在溧阳一个偏僻的农村。他自幼聪明好学,志存高远。先后在溧阳光华中学、安徽绩溪五临中学求学。1946年春,转到江苏省镇江中学学习,高中毕业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大学化学系。1950年7月毕业于蚕桑系,分配在中央农业部工作。
1950年,由华东农林部分配到南京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蚕桑系工作。1951年12月,调入镇江华东蚕业研究所工作。1955年9月,被选派到北京外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俄语与哲学,并于1956年9月被派遣到苏联中亚蚕业研究所、塔什干农学院研究生院留学,师从著名家蚕生理病理专家米哈依诺夫教授以及杰出家蚕遗传学家斯特隆尼可夫教授,专攻生化遗传,从事家蚕化性激素调控机制研究,1960年7月获哲学博士学位。1960年9月回国,来到镇江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工作,任副研究员。1970年11月,调入中国农科院蚕桑科技服务组工作,任副研究员。1980年12月,调入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工作,任研究员、昆虫病毒实验室负责人,并兼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副所长。1983年8月兼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所长、蚕研所学术委员会主任。1987年9月退休。
开创性研究成果
吕鸿声先生长期从事家蚕个体发育的激素调控、蚕体抗病机理及昆虫病毒分子生物学三个相关领域的开拓性研究工作。他的一系列创造性科研成果为我国蚕业科学做出了杰出贡献,对昆虫病毒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他建立的国内第一个家蚕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表明他以研究开发家蚕生物机能服务于人类的目标付诸实践。在家蚕发育生理方面,阐明了家蚕不同基因型的脑能分辨温度及光照信号、控制咽下神经节分泌滞育激素并通过调节卵细胞核酸代谢决定胚胎滞育的机制,为家蚕以及昆虫滞育分子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验基础。该成果从上世纪60年代起,被苏联、捷克、英国一些权威出版物及国内高校教科书《蚕体解剖生理学》所引用。在蚕体病理与昆虫病毒方面,通过大量实验,澄清了上个世纪50年代与60年代初昆虫病毒学界最为混乱的概念:“病毒自生学”与“蚕病诱发学”,从理论上证明了病毒自生和潜伏型病毒活化不是生产上蚕病暴发的主要原因,而不良环境条件的刺激和遭遇外界微量病毒的感染是暴发蚕病的主要原因。
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激应状态下超微量病毒感染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诱发新理论,为家蚕核型多角体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蚕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开辟了家蚕病毒的生理生态学研究的新方向。他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家蚕质型多角体病等昆虫病毒分子生物学、家蚕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有精湛研究。
实践性研究成果
吕鸿声先生十分重视科学研究与生产实际相结合,面向全国、服务蚕桑。他应用保幼激素调节家蚕生长发育及增产蚕丝的研究使我国蚕丝生产获得突破性进展。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病与质型多角病毒病发病原因的澄清,使家蚕病毒病综合防治技术得到进一步强化、推广和应用。开展家蚕青头病病原、发病规律的研究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筛选出了防治药剂及使用技术,提出的绿霉素添食防治家蚕青头病技术,可以达到100%的疗效,该成果在全国养蚕工作中得到推广,取得良好效果,被收录于《全国农林科技成果选编》中。主编的《中国养蚕学》《家蚕遗传育种学》等多部理论著作一直是广大蚕业科技工作者必备的工具书,在蚕业科研、教学和生产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出版著作
吕鸿声先生精通英、俄、日三国语言文字,他博览群书,学精识广,潜心科研。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先后出版了《昆虫病毒与昆虫病毒病》《昆虫病毒分子生物学》《昆虫病理学》《家蚕遗传育种学》《家蚕化性的激素调节机理》《昆虫免疫学原理》《中国养蚕学》《栽桑学原理》《昆虫免疫学原理》《蚕种学原理》《家蚕生殖、性别与杂交优势的遗传学控制》《养蚕学原理》《西域丝绸之路》等著作。他还参著了《病毒与农业》《Progress in Ecdysone Research》《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蚕业卷》《世界蚕丝业科技成就大事记》等著作。
培养人才
吕鸿声先生不仅是一名国际著名蚕业科学家,更是蚕业科技的战略家。在上世纪80年代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所长期间,他注重蚕业科技与生产发展的战略研究,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他选拔了一批年轻科技骨干到发达国家进修,培养了一批蚕业科技人才,为我国蚕业科技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奠定了人才基础。他在调整科研方向、狠抓出成果出人才的同时,特别强调:“全国性蚕业研究所要重视学科建设,要开展一定比例的应用基础研究,要有科学储备和发展后劲,促进蚕业生产和技术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组织多学科协作,开阔思路,提高效率。”他认为:“一个单位的国际知名度与学术地位,是由其科研水平、发表论文以及培养人才质量决定的。”
作为博士生导师,吕鸿声先生从1986年开始就在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建立了国内第二个蚕桑专业博士点,并亲自招收和培养了6届家蚕生理病理学与家蚕分子生物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如今这些学生大都成了学术研究的学科带头人。成千上万的学子受益于他的专著成长为国家蚕业和昆虫病毒学研究领域优秀人才。
获奖及荣誉
吕鸿声先生从事蚕业科学研究逾60载,为我国蚕桑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一生淡泊名利,专心学问,诲人不倦,自甘寂寞,低调人生,其学术成就和奉献精神,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赞誉。
他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蚕学会副理事长,《蚕业科学》主编,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第一、二、三届学位委员,浙江农业大学客座教授。1985年至2001年兼任国内《昆虫学报》《病毒学报》编委,1993年至2001年兼任《中国昆虫科学》编委,国际蚕业科学杂志《Sericologia》(巴黎出版)等多家杂志的编委。
由于吕鸿声先生为农业科研做出了突出贡献,1991年首批获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并被收录于《中国农业百科全书》《20世纪中国名人辞典》,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IBC)及美国名人研究所(ABI)出版的当代世界名人辞书。
由他主编出版的《中国养蚕学》获1997年度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昆虫病毒分子生物学》2001年获第十二届中国国家图书奖(高新技术类)。另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研成果奖与科技进步奖的国家级成果奖2项,省(部)级成果奖4项。日本国际自然科学奖提名人。
吕鸿声先生一生发表论文和著作一千多万字,特别是他晚年,呕心沥血,耗时8年,花光了家中所有积蓄编纂出版的蚕学精义丛书——《栽桑学原理》《昆虫免疫学原理》《蚕种学原理》《家蚕生殖、性别与杂交优势的遗传学控制》《养蚕学原理》,他的遗作《西域丝绸之路》更是回馈给人类最美好的资源财富。
吕鸿声先生的一生是默默奉献的一生,为了实现年轻时的远大理想,他呕心沥血,笔耕不辍,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犹如春蚕,吃的是桑叶,奉献给人类的是晶莹闪烁的蚕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