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河苇
“架交”,是丹阳一带的方言,意思是作为调停人出面讲和、平息双方纠纷,我一度疑作“架桥”,用以形容在两个冤家中间架座桥,使通往来,这样解释比较贴切。这里的“架”念作“gā”,出面解决纷争的中间人叫做“架交宁(人)”。
这“架交人”可不是谁都可以做的,首先要“本地生根”,即往上数三代都是本地(村)人,初来乍到的外地人是不能做“架交人”的,因为对乡情民俗没有深入了解,怕会有失公允;其次要“身正影直”,不仅自己为人做事公道正派,自己的家人也要大伙儿认可,什么媳妇不孝顺、孩子不听话这样的主人家是没资格做“架交人”的,否则人家一句话“你连自家人都管不好,还来‘充老’?回去歇歇吧!”立马给你打回去了;再次,“架交人”要在某一方面是佼佼者,比如你种田种的得好、推板车比别人装得多、经常在外面跑见识广……农民的思想很朴素,你要胜过我,我才服你;最后,本人还要长得相貌堂堂,俗话说“见面三分相”,你要是长得贼眉鼠眼一脸痞相,别人都不想跟你递话,“架交人”就做不起来了。
“架交人”,要有一副热心肠,要是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是做不好“架交”的,还有个别的“架交人”喜欢“拿乔”(摆谱),总要别人来求自己出马,还要有点“表示”,才肯动身前往“架交”。俗话说“吃人嘴软,拿人手短”,这样的“架交人”处理纠纷很难做到不偏不倚,时间一长,威信尽失,就没人找他“架交”了。
小时候,我就曾见过我大爷爷(自家爷爷的亲大哥)“架交”,印象深刻。
当时,本村有户人家盖房子,拖拉机拉了一车砖头从外面进来,路过邻村。以前农村间的路都是土路,路基不是很牢固,拖拉机一压,把邻村到我们村的路压垮了一大块,拖拉机陷在基坑里出不来。邻村的人看到了,当然不乐意,纠集了几条汉子,围着拖拉机,要把砖头卸下来填路基。
拖拉机手一看情况不对,飞奔着跑回村,找到主家报告,主家的男主人连忙叫了几个瓦匠小工,准备一起去事发地,闹闹哄哄,惊动了我大爷爷,老人家正在村口场上打黄豆,一听事情,放下连枷,拦住众人,说:“这么多人跑过去准备干什么?打群架么?把(生产)队长叫来,我同你们一道去。”说完又点了两三个“好佬”,与当事人一起赶去邻村。
我们“小喽啰”们一窝蜂拥去看“闹忙”,到了地头,大爷爷远远望见邻村正有人站在拖拉机上往下搬砖头,大爷爷人未到,声先至,“我是x村的xx,砖头先放一放,有什么事当面讲。”
“人的名,树的影”,大爷爷一声断喝,邻村人收了手,从拖拉机上跳下来,迎上来讲话。
大爷爷按捺住躁动的男主人,同邻村的人讲,“去把你们村能做主的人请过来,我在这里等他,其他人愿意在这里看热闹的就在这里看着,也做个见证,要是家里忙的,就先回去吧。”
不一会儿,邻村的队长和会计也来了,一看我大爷爷立在旁边,忙不迭地说:“这点小事还用您来‘架交’,快请回去吧,这个‘塘塘’(坑),挖点土垫一垫就行了,没什么了不得。”
大爷爷笑眯眯地说:“大家隔壁隔,抬腿不过二里地,不至于弄得红面孔。这样,先让人把砖头运回去,盖个房子不容易,隔天(镇上)茶馆,我请吃茶。”
对方连称,好说好说。转头把卸下来的一些砖头重新码到拖拉机上。
大爷爷又说:“等拖拉机拉上来,(填)这个‘塘塘’(坑),不要你们一草一木,我们自己运土过来垫好了,保证跟以前一样。”
老人家出面,说得在情在理,公正公允,不偏不倚,转眼就化解了矛盾。
事后,盖房子的主家上门打招呼,大爷爷一个哈哈两个笑:“不要客气,都是大家卖面子,你好我好大家好,上梁的时候,多扔两个馒头糕,多发点糖,多做好事,四下太平就好了。”
如今,在新时代推进乡村治理实践中,“乡贤治村”“道德治村” 成为各方热议话题,这“架交人”亦可算作其中一环。“乡里有大贤,必使乡村安”。生活中,有矛盾,有纠纷,有争执,能有人出面化干戈为玉帛,释争端于微末,实乃大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