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淑平
在我小小的卧室里,书籍是不能少的。不论是窗台上,还是书桌上,以及床边的案几,都有书的影子,书籍并不多,三五本一叠地放着,甚至在枕头的一侧,也有一些书籍。陋室之中,书香萦绕,便觉不俗。
夜深人静时,捧着一本书,翻翻看看,是我平日里的自我“充电”的方式。额头的荧光灯打在书页上,那些文字也有了光影。
纸页的质感与电子书的只能浏览大为不同,翻书时,手指的感官也变得敏锐。而浏览电子书时,阅读更便捷,但却少了实在的触感,似乎是“可望而不可即”。
有时,我在房间里看着那些整齐排列的书本,欣喜之余又感到惊讶:没想到,我已经看过了这么多的书!熟悉不过的油墨气息,翻开书页时的悦耳的声音,手指触摸着柔软细腻的纸张,眼睛在那一行行印着密密麻麻的整齐的文字中,获取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心情愉悦的时候,有它们相伴;心情沮丧的时候,也是它们陪伴着我,仿佛是我们一同渡过了艰难的日子。
书籍不单单是书籍,更像是我的一位朋友,甚至比朋友更贴心。有它们的陪伴,我就不孤单,心头就是充实的。
生活给予了我们平凡与忙碌,在工作与家庭简单的两点一线的模式中,偶尔也不免觉得有些枯燥和单调。迷茫中,我在房间里发现了我的记录本,上面摘录的是我喜欢的一些诗歌。翻开前几页,本想着打发时间,可是读着自己曾经用心摘要的诗句时,我发现自己又重拾了读书时的快乐。
一首诗并不仅仅是文字,更是诗人、朝代、心境、情怀的种种记录。包罗万象中蕴含着春夏秋冬四季,横跨着绵延千里的地理风景,清词丽句中,可以隐隐望见千百年前诗人们的样子。
闲暇时,读与历史有关的书籍,心头总能受到一种震撼。在同一个时代,不同的地域,竟然有着这么多的事件发生,放置于现代,几乎每一个事件都是一步刀光剑影的古装大片。
就拿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来说,这本书被人们称之为信史,无数金陵帝王家因它而流芳百世。其中的“鸿门宴”“完璧归赵”“荆轲刺秦”“田忌赛马”等诸多人们熟知的历史上有名的史实典故都在其中。
而通读史书,我们不仅能了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更能在王朝的更迭中总结经验与教训。
读书,能给人以精神的力量。宋代皇帝赵恒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更能说明读书的收获。古代的物质条件十分有限,比较落后,那时的读书,通常也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享有,对于普通的百姓家,也只能奢望。
在当今,我们可以理解成,读书就是接受教育,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掌握实实在在的技能。但是,读书并不仅限于能够获得一技之长,更在于内在的积淀与丰富。
读书的人,举手投足之间能够看见涵养与气质,仿佛他们生来就带着一种宏大的无形的“场”,不论是做人处事、还是待人接物,他们的心头都有着一套严谨而规范、不偏不倚的自我准则。
工作后,我所阅读的大多的书籍其实都是和医学有关。读《本经》《本草纲目》《滇南本草》等书,那些朴素而亲切的中草药,顿时在眼前鲜活起来。每一株植物、每一种动物,甚至我们平时忽略的一些草木,在紧要关头都是可以起到致命救人的作用的。
读书,常读常新,仿佛是那些微小的文字、微小的草木给予了我生活的源头活水。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读书的时光是弥足珍贵的。在每天的奔波和忙碌外,我们应留出一定的时间交给读书,让我们的心性可以有慢慢沉淀的间隙,让我们的思绪得到足以平静的时间。在阅读中,我们要保持冷静与理性,并朝着自己期待的方向,缓缓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