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020年12月11日
第12版:春江潮

《南山烟雨》琐记

□ 汤真洪

《南山烟雨》出版了,它是我《江山入印痕》的续篇,也是介绍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篆刻作品集。

此集缘于2015年6月盛夏,在《江山入印痕》出版座谈会上,拙作得到各地师长同道的鼓励和肯定,当时就萌生了弥补独缺南山之憾的大胆设想。南山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以山川造化为师,以古贤金石为本,以铁笔耕耘于顽石之间的篆刻形式,热情地颂扬南山。这一粗浅的构想,也得到了王梅芳先生的首肯和大力支持。

机缘巧合,当时南山风景区为增加文化内涵,提升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以文化提升旅游,以旅游传播文化。景区将修缮的房屋列入了文化提升范围。竣工之际,我有幸将工作室迁于此。古人云:“足知缘分在云山。”可能是天意吧。唐六如诗“满地风霜菊绽金,醉来还弄不弦琴。南山多少悠悠意,千载无人会此心。”徘徊吟咏之间,更坚定了我以篆刻形式颂扬南山的决心。安顿好工作室后,沉思静想,觅得《文心雕龙》句“标序盛德,必见清风之华”,故取“清风”二字为轩名,这样和景区的亭台楼阁形成统一景,借以附庸风雅。同时也加深了我和竹林禅寺的佛缘,促使我用铁笔记录南山、渲染南山,从而寄托思古追昔、云水禅心的初衷和情怀。

南山景区谷深林茂,幽深静谧,意韵深厚。其间不乏古寺、甘泉、奇洞、茂林、修竹,移步换景,目不暇接。戴颙新声变曲,听鹂整弦,作《广陵》《游弦》《止息》新曲,洗心涤虑,志存山林。李涉的“偷得浮生半日闲”道出了对待人生烦恼,寻求解脱的态度,颇得后世文人的喜爱。周敦颐“茂叔莲池”表现出洁身自好的大儒胸襟。米氏于此处借得云山烟雨,水墨点染,烟雨空蒙,神韵天然,妙趣横生。如此种种,激发我以铁笔寄兴、寄情、寄乐于山水的情怀。

在南山,我沉入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潜心检阅,寻章摘句。子夜荧荧,萧斋独坐,但每有发现、意会,融于笔端,则兴味无穷,全然不觉案冷。坐冷板凳也是一件好事。经过查找收集资料,初稿始成。根据南山风景区主任张炳文先生的阅改建议,我以招隐寺、竹林禅寺、文苑、鹤林禅寺、磨笄山、黄鹤山景区内的景点、历史典故、诗词句为主题,用篆刻的艺术形式展现给广大读者。将南山诸景悉数收录其中,内容丰富充实。另一方面以印出景。利用方寸天地,表达气象万千,于分红布白中,达到疏密有致,而边款释文丰富多彩,趣味可读。所谓“闲章不闲”,在字里行间留下了南山风景区的大量信息。从另一个侧面让广大读者在欣赏篆刻艺术的同时,产生无限的遐想,激起恨不能早日亲身一游的强烈情感。古人有云:“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拙作虽然不能达到如此高超的境界,但是都朝这个方向竭尽全力地去努力。这就是创作《南山烟雨》集的初心和本意。此书选印一百二十六方,历时三个寒暑,得以付梓,今命笔此文,聊记心痕尔。

前人诗云:“金石交情松竹契,此会几生修到”“金石成编缘好古,丹青落笔为留春。”现在,《南山烟雨》所有作品原石、印拓已在南山风景区的竹林寺清风轩展示,期待各位有缘的游客、同好指正。

2020-12-11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110637.html 1 3 《南山烟雨》琐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