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谢立新
中心河属湖西水系,注入江南运河,总集水面积为158.39平方公里,受西麓、凌塘水库等拦蓄控制,流域分为水库集水区、干支河区间集水区两大区域。中心河流过丹徒、丹阳,在312国道交界处穿过,可以说又是一条“徒阳界河”。作为水利人,对这条河流实在太熟悉了,然而近段时间的多次巡河,又让我再次深深感受到它天生丽质的迷人魅力。
高丽山、十里长山凸起,山上的溪水一支流向西麓水库方向,然后流向下游的胜利河;一支流向凌塘水库方向然后流向下游的小金河,在312国道丹徒、丹阳交界处汇合进入中心河。
一到中心河,她丽质、河道的气韵便柔柔地充盈了我的眼睛。河岸宽,河道长,河南岸是丹阳,河北是丹徒辛丰、三山。最为夺眼的是两岸高大的意杨林,整齐、匀称,像受检阅的列队士兵威武气派,银白色的树皮看上去像原始森林中的白桦树,给人苍茫遒劲之感,恍惚间隐隐有一种俄罗斯版的异国风情。夕阳西下时,我与中心河对视:太阳倒在中心河上,意杨用春天的扳手,搬动着太阳的身子,河水一片灿烂。下班骑电动车的人群,肩背黄昏余晖,说说笑笑,一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之图展现在眼前。离镇江市区这么近的地方,看到这么美的田园牧歌图,实在是一份意外而幸福的收获。
西晋惠帝时,中心河就成了丹阳练湖的水源,主要为大运河欠水时补给。清道光13年,林则徐为了解决运河水源问题,亲自沿中心河一带勘察,经反复论证,最终敲定张官渡闸工程,将单孔闸改建为双孔闸,命名为“正闸”和“越闸”,以解决蓄水、灌溉、淤塞诸问题。丹徒《义村天禧闸记》载:至于长山之南凡八十余港之水总入练湖,以入运河。而徒阳接界之地,夏秋涨水之不可行。其道旁皆立石为表。凡数十柱,以示厉揭者望表而知涉焉。
生生不息两岸人,人间烟火是家园。我巡河走在河的北岸,一路向东。丹徒三山有一个村庄叫湖滨村,下辖九个自然村。村中老人向我介绍,原来这里叫“西湖村”,曾称“千户村”,汉时列侯食邑是一千户,由此亦可见这块土地丰饶了。而在中心河南岸,丹阳的马陵村,头湖、杨家湖、魏家湖、戴家湖、大蒲墩、大白洋湾、小白杨林湾等,众多的村名也都跟水、湖、河相关,中心河仿佛是一株生命的常青藤,两岸结满了如珍珠般生生不息的村庄。
丹阳河阳镇的来历也很有趣。中国地形是西北高,然后向东南渐低,河流流动时,会倾向于向东南方向流动,南岸较容易受到河流的侵蚀,形成南湿北干的情形,故所谓“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可河阳镇的命名却偏偏相反。查阅该镇镇志,原来古时这里有望不尽的洼地,河湖汪洋,一片茫茫,故名“河洋”,后改名“河阳”。
在前河阳村巡河时,村中有老人跟我讲,在村子东南角,原来有一处刘氏宗祠,坐北朝南,三进九间,每进三间,大门的两侧有青石马一对。村里多为刘氏家族,一二进就成了本族人聚会、议事、婚丧大事的场所。第三进是香堂,也称祭祀堂,北面的神龛供奉着刘氏列祖列宗的牌位。祠堂中间上方挂着“御龙堂”匾额。中间三间全是正方形螺丝地砖铺设,增添了祠堂威严气氛。可惜的是,1967年祠堂拆除,现已无法寻到踪迹。乡亲们说他们是刘邦的后裔,刘氏宗谱第一页就有汉高祖刘邦的画像,第二页书有“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八个大字,村民们世世代代挥锄如握笔,耕地似蘸墨,仍然在描写着自己悠远的历史和最美风光,他们那种浓烈的吴语口音,也让我产生更多的猜想和向往。
田野的风,静静地拂过我的心田。中心河千年流淌,河道宽宽窄窄,变化蜿蜒,永远奔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