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26日
第11版:芙蓉楼

一片瓦的风骨

□ 张锦凯

漫步于古镇的幽幽小巷,顺着历史留下的足迹前行,抬头一望:一角飞檐,片片瓦当,是千年传世匠心的延续,是中国古典建筑的灵魂和脊梁。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对青砖黛瓦的记忆已是一个遥远的梦,或许只能用“秦砖汉瓦”来感叹一番岁月沧桑。

父亲好古,收藏了几片瓦当,也就是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虽不是什么稀罕之物,但我每每触摸那些用以装饰美化和保护木制屋檐的建筑物品时,仿佛与历史进行了一场悠远而深邃的对话。一片瓦,让泥土在烈火中新生,土与火的艺术闪耀着岁月的光辉,静水流年,风骨依旧。

檐上岁月,瓦上春秋,屋顶上的中国将东方建筑之美世代相传,撑起一方古朴、典雅、厚重的天地。“有瓦遮头便是家”,一片瓦的天下,从灰暗粗陋的外观开始就注定了它们平凡而不凡的命运。我有时会想,只有亲近泥土,沾了地气,才有人的气息,不然怎么会有女娲捏土造人的中国神话故事以及世界各国神话中有关泥土造人的传说呢?而瓦,一身泥骨,遇火则刚,红砖青瓦里藏着人间烟火。简单的瓦是一种温暖的爱,可以遮阳蔽日,可以防风挡雨,犹如大地母亲般庇佑着瓦下一个个温馨的家,让人们的日子过得踏实。

何处是吾乡?瓦在,家在;瓦不在,家就在“一春梦雨常飘瓦”中空灵缥缈……如果说“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是揭示了统治阶级压榨人民的残酷现实,那么“夜深微雨润堤沙,香风万家。画楼洗净鸳鸯瓦,彩绳半湿秋千架”则承载了平民百姓对美好家园最质朴的向往。“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由此可见,小小的瓦片是老百姓对一方家园最微不足道的企望,它能给人们带来家的宁静与温暖。

每间瓦房都是一部厚重的书,可是没等我们去读懂它,就在城市化的大潮中消失了。屋顶上那些饱经风霜的瓦片,形如一页页、一卷卷博大精深的竹简书,在《韩非子》里记载着自己的历史春秋:“夫瓦器,至贱也,不漏可以盛酒。虽有千金之玉卮,至贵而无当,漏不可盛水,则人孰注浆哉?”至贱的瓦器比贵重的玉杯更实用,平凡而朴实,接地气,也有人情味。一片瓦就是一片天空,既是一种物质形态,更是一段文化记忆,像一本读不完的书,历久而弥新。

一砖一瓦,皆为风骨:砖,方方正正,刚强不屈;瓦,弯弯曲曲,虚怀若谷。一个人的风度与骨气不也就是要如砖瓦那般,做到堂堂正正、谦虚谨慎吗?瓦上生炊烟,是乡村的风景;瓦上生瓦松,则是风骨的延续。松,从来就自带风骨之韵,而瓦松自然也不会例外。何谓“瓦松”?就是瓦与瓦的空隙间生长的一种外形如松的草本植物。风吹尘土扬,年代久远的屋顶瓦缝里就积攒了不少泥土。这些浅浅的泥土足以滋养被鸟或风带来的瓦松种子,让它们生根发芽,最后长成小塔的模样屹立于瓦屋之上。日复一日,瓦松经受着风吹日晒、雨雪冰霜,即使再卑微,根也会向着有缝隙有泥土的地方延伸。在屋顶上顽强地生长,这是瓦松的风骨,也是瓦的风骨,因为它们早已相依相偎,相融相生了。

2024-01-26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294003.html 1 3 一片瓦的风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