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委党校 何玉健
2023年7月5日至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考察,对江苏提出了“四个新”的重要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2023年12月26日,中国共产党镇江市第八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召开,指出“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市为目标,在传承保护活化、弘扬革命文化、精神文明建设、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上下功夫,着力增强城市软实力”,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市作为2024年七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之一,这既是坚定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镇江以文化软实力赋能城市“硬支撑”,坚决扛起走在前、做示范的镇江使命的充分展示。建设文化强市,以文化软实力提升涵养城市风骨,让镇江这座城市在新时代新征程走得更有力量、更兼韵味、更显神采。
传统与现代相碰撞
人杰地灵的镇江有神话、有传说、有典故、有诗词,历史文化底蕴深厚。3000多年的建置史,留下众多历史遗存、诗文典籍和传说故事,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六朝文化、山水文化、宗教文化、运河文化,构成了镇江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别是诗词文化,《全唐诗》《润州唐人集》中,与镇江有关的诗近2000首,宋朝有340余位诗人、词人在镇江留下名篇,镇江还是中小学课本诗词中地名出现最多的城市之一。《梦溪笔谈》《昭明文选》等文化巨著均成书于镇江,“甘露寺刘备招亲”“白娘子水漫金山”“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等故事广为流传。这都是镇江代代传承的文化根脉,赋予镇江深厚的历史积淀、沉稳的文化气质、高度的城市自信。新时代下,镇江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实际情况,找准传统与现代的连接点,大力推进文化建设,传承人文基因,弘扬文化内涵。一方面,做好文化传承保护工作。近年来,镇江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坚持遗产保护与城乡建设统筹兼顾,坚持依法依规和创新发展相互结合,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另一方面,做好文化创新发展工作。镇江在接续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挖掘整合文化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对镇江文化的表现方式进行创新,并培育壮大文化产业,打造龙头文化品牌,提升文化供给质量,彰显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命力。
人文与经济相共生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人文经济的精髓是人文与经济的融合发展,实现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的双向贯通,核心是以文化为支点创造新需求,重在增强文化的体验价值和转化能力,在创造新的文化供给的同时也创造新的消费需求。推进人文与经济的共生,文旅融合是重要路径,淄博烧烤、贵州“村BA”、“滨”至如归都是鲜活的案例。第一,加强旅游空间布局优化。强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整合和开发,依托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休闲游憩功能、社区交流氛围进行综合打造,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形态。第二,打造旅游精品。将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文明元素相结合,挖掘和培育新的文化旅游资源,扩大优质文旅产品供给,开发特色旅游路线,构建特色鲜明、配套齐全的旅游产业链,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宜游镇江”、更有辨识度的沪宁线重要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第三,加强城市传播能力建设。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现代文化传播新格局,依托江苏发展大会镇江行、国际道教论坛、国际低碳大会等重要活动载体,全方位、全媒体讲好镇江故事、唱响镇江声音,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镇江。第四,积极探索旅游综合改革。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加大旅游企业合作力度,加快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和旅游业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
文化与城市相融通
城市的主体是人,城市建设从根本上说是人的建设。文化与城市相融通,其核心就是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彰显人的精神风貌,让城市生活更有温度。第一,擦亮“大爱镇江”品牌。壮大志愿者队伍,高质量发展慈善事业,弘扬见义勇为精神,形成大爱无疆、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以赈济公所巷、三善巷、互济巷等记录济世善行的地点为依托,积极开展志愿行动,在街巷中散发镇江这座城市的仁爱温度,营造暖心社会氛围。第二,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研究把握新时代背景下市民新的文化需求,创造更多高品质的文化服务项目和产品,为市民提供精准化、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和供给。第三,营造文化氛围。实施全民艺术普及工程和书香工程,培育艺术消费群体和各类阅读社团,营造与江南历史文化名城相匹配的浓郁的城市文化氛围。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推进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建设文化强市,展现城市魅力和风骨,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必然能为镇江高质量发展集聚资源、积累优势、激发力量,从而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镇江新实践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有利文化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