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委党校 李秋阳
市委八届六次全会提出的“以协同落实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为关键,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等要求,为我市下一步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指明了方向。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应对百年大变局中的不确定风险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当前镇江正处在长三角一体化、宁镇扬一体化、南京都市圈发展以及实施“产业强市”战略、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机遇叠加期,无疑将为镇江利用产业基础良好、科教资源丰富、生态禀赋优良、区位优势突出等优势条件,聚焦国家和江苏省重大战略部署,探索区域一体化制度路径模式“镇江经验”,乃至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真正答好“镇江很有前途”的时代答卷,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机遇。
区域一体化、构建新发展格局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主动。从供需维度来看,构建新发展格局强调牢牢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的同时,提出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进而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内生动力。从时间维度来看,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进而适时调整经济循环的地域关系,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调整,也是顺应经济结构调整、提高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可持续的内在需要。从空间维度来看,构建新发展格局并非故步自封,也非各自为政,而是共同构建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积极彰显各地区各行业各企业的竞争优势,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动力源泉。
二是区域一体化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关键。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区域经济一体化本质上是通过消除功能性和制度性的市场分割促进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进而实现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分工。可以说,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是经济要素畅通的空间落实,而且更加注重国内不同类型区域之间的循环与合作。
镇江构建新发展格局面临的时与势
经济发展面临高度不确定性。目前全球经济增长陷入“低速区”,世界经济能否向上回升充满了较大的不确定性。我国进入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关键阶段,对于镇江来说,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着不小的压力。从贸易层面来看,镇江2022年外贸依存度为20.93%,而南京、南通等地均高于30%,我市并非典型的外向型经济。与此同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国家战略在镇江统筹推进,为提升各类要素资源的产出效率,并有效倒逼部分领域的改革和开放提供了契机。
区域一体化发展迈入新征程。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南京都市圈、宁镇扬一体化重要城市,对于镇江而言,无疑提供了与其他城市合作打造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合作示范区的难得契机,进而有助于加快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和发展融合,推动创新要素、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
周边城市你追我赶竞争激烈。区域一体化也重新调整了城市经济空间格局,推动了城市新一轮的分工合作,促进了资源空间再配置。例如,2012-2022年,无锡、镇江、苏州等城市占全省GDP的比重分别下降了1.91、0.78、2.72个百分点,而南京、常州占全省GDP的比重上升了0.44、0.43个百分点。
镇江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路径
更高质量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大局。紧紧抓住宁镇两市空间、交通联系最为密切以及最有条件优先实现一体化的契机,在强化交通一体,保障产业合作以及探索服务对接等方面加速融合。主动拥抱南京都市圈,注重产业深度对接、科教创新资源共享以及加大项目推进力度,突破城际之间要素流动障碍。推动与长三角其他城市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园区共建、公共服务、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进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更有效力激发有潜能的消费。一是将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消费能力放在首位。这意味着坚定不移推动“产业强市”战略。二是构建以最终消费需求为主的价值链环流体系,即“消费结构升级-创新驱动、资源优化、产业耦合-价值创造”体系,以AI、5G等数字技术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耦合协同发展。三是培育新兴消费,促进数字消费和服务消费融合,推动教育、医疗、文化娱乐和体育领域消费提质升级。四是加大对消费者权益的支持与保护,完善质量标准和消费评价体系,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和纠纷解决机制。
更大力度做强战略性载体平台。强化创新驱动方面,突破“小院高墙”,大力争取培育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优先在镇江布局省级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载体。促进城市间合作,积极联合申报国家、省级科技平台,鼓励参与国家、省级重点专项,主动承担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提高我市创新策源能力。推动校地融合发展,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面向全市重点产业领域开展“卡脖子”技术以及具有先发优势的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
更深层次推动重点领域改革。更快步伐抓动能转换,开展镇江市重点产业发展研究,做好“补链、强链、延链、融链”文章,加快推动智能化、数字化、融合化进程。打破体制束缚,在“区域”“省域”和“市域”“县域”以及“城乡”等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区强化分工、联系与合作,促进要素在不同尺度空间单元间充分流动,打破区域间原料大战与市场封锁或分割。优化营商环境,构建生产、物流与创新协作生态体系,不断提升“镇合意”品牌温度。
更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发挥港口优势,强化口岸部门的职能,通过市场化手段优化整合港口资源,形成以临港产业为核心的港口经济圈,大力拓展开放新空间。加强出口导向,支持企业进行国际产品标准认证,支持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内行业标准制定。优化“互联网+外贸”服务平台,完善跨国电商平台,切实发挥综合保税区的带动引领作用,助力“双循环”发展格局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