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12日
第10版:西津渡

从“有死不走”到“不降则走”

洪起畏弃守镇江往事

□ 孟宪威

洪起畏到任镇江誓言“有死不走”

咸淳十年(1274年)八月,年近花甲的洪起畏被任命为镇江知府。此时,南宋朝廷已到了风雨飘摇的时刻,抵抗蒙古铁骑达6年之久的边境重镇襄阳、樊城失守,南宋整个防御体系被突破。而更为糟糕的是,两个月前,雄心勃勃意欲一统天下的元世祖忽必烈正式下诏伐宋,元左丞相伯颜率领的20万大军蓄势待发,兵锋隐约间直指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

洪起畏到任镇江后,军情警讯日紧,而民众的惶恐不安之情也随之日盛。这样的局面,对于负有守土之责的地方长官来说,显然是不可接受的。于是洪起畏在镇江四境张贴告示,上书16个大字:“家在临安,职守京口。北骑若来,有死不走。” 以示自己与镇江城共存亡的决心,并借此安抚城中军民。

洪起畏出身官宦世家,其曾祖父洪钺为太子少师;祖父洪咨夔为翰林学士知制诰、端明殿学士;伯父洪焘官至浙西、浙东安抚使;父亲洪勳为端明殿学士。他受家学影响,自小聪敏,饱读诗书,深受祖父母的疼爱,以至“跬步不相离”。而祖父洪咨夔入仕时以忠悫直谏闻名,这样的品格对他的成长无疑施加了重要影响。

洪起畏年方二十即通过官员选拔的初试,走上仕途。凭借出众的才华,初出茅庐的他受到前辈吴渊、马光祖、王致远等人的赏识,平时亦对他多有指教。特别是吴渊,此公颇有伯乐之风,为官素有“兴学养士”的声誉,且曾两次出任镇江知府,与镇江颇有渊源。洪起畏的仕途初始可谓顺风顺水,怎料之后的发展却并不十分如意。

一次谈话间,洪起畏向吴渊、王致远谈及自己的政治立场,认为虽然自己现在当官了,“然不可以此改其度”,即不能因此改变做人的原则,依然要以从前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平心而论,洪起畏为官不易其志,其初心本质还是纯朴的,后来在镇江说出“有死不走”的豪迈之语倒也合乎逻辑,有迹可循。不过吴、王二人听后却均不以为然,认为他原则有余而变通不足,难以有大作为。果不其然,其后20余年,洪起畏“浮沉州县,游回坎懔”,一直未受重用。直至贾似道出任宰相后,因洪起畏担任过的枢椽、宰属等职为其府下所辟官吏,被贾视作门下亲信,方才平步青云,先后出任浙右宪司、畿漕、运判、临安知府等要职。

丁家洲一战吓破了洪起畏的胆

咸淳十年(1274年)九月,洪起畏到任镇江刚刚一月有余,伯颜即率元军大举攻宋,自襄阳顺汉水入长江,水陆并进,“旌旗延袤,前后数百里”。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贾似道率精兵13万,战舰2500艘迎战元军于芜湖一带,前锋屯驻丁家洲(位于今安徽铜陵)。洪起畏依制随军移运,供馈钱粮,并奉“恩相”之令备充参谋,由此也可见贾似道对他的信任。二月十九日,宋元两军在丁家洲展开大战,宋军稍触即溃,精锐尽丧,“败兵蔽江而下”。贾似道乘单舟逃至扬州,后遭朝廷谪贬并于押送途中被杀。

或许是目睹惨烈的战争场面让洪起畏吓破了胆,逃回镇江后,他很快即“弃印遁去”,时间据《至顺镇江志》记载,为“二月二十四日”。此时距丁家洲之战仅过去了四天,可见其出逃之仓皇。几个月前“有死不走”的誓言被洪起畏抛之脑后,更被时人戏谑改为“不降则走”,文人周密还将此事写入笔记《癸辛杂识》,“洪起畏守京口”作为贪生怕死、言行不一的反面典型沦为千古笑柄。

洪起畏的临阵脱逃,对于镇江军民守城信心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三月二日,元军进至镇江城下,代理镇江知府的统制官石祖忠举城以降。对于镇江的失守,《宋季三朝政要》曰:“京口,京都第一重门户,而失之,行阙岌岌乎危矣!”不过,当时镇江官吏中倒也不尽是洪起畏、石祖忠这样的懦弱之辈,录事参军陶居仁就是一位威武不能屈的硬汉,面对元军的劝降,他大义凛然道:“讵可失忠义求苛生邪?得以死报朝廷,夫何憾。”最终慨然就义。

洪起畏墓志揭秘了他弃守镇江后的结局

弃守镇江后的洪起畏,据《宋史》记载,只是于德祐元年(1275年)三月被朝廷给了个“责镇江自效”的处分,此后便在历史文献中失载,再也没有了踪迹。

时光来到公元2013年,浙江临安市西北郊的西坟山发现古墓葬群,其中一座占地面积达到3000平方米的大墓尤为引人注目。经过杭州、临安文物部门的联合发掘,大墓被打开,墓中发现的墓志揭开了墓主人的神秘身份。这,正是洪起畏和夫人郎氏的合葬墓。

洪起畏墓志为第一人称自述。从墓志可知,逃离镇江后,他因系贾似道一党而受芜湖兵败追责的株连,被“削籍流广邑”。广邑在今云南保山市昌宁县,距临安何止千里之遥,可见其受罚甚重。德祐元年(1275)冬,南宋朝廷在元军的进逼下朝不保夕,老臣吴坚在国事危急之际被仓促任命为丞相,施行宽大的用人政策,洪起畏得以“除秩还里”,之后“率家人躬耕织以给衣食”,一直隐居于临安乡里。

与洪起畏合葬一处的郎氏是他的发妻,两人门当户对,感情甚笃。然而,造化弄人,宝祐六年(1258年)冬,正在坐月子的郎氏因风寒吃错了药,才38岁便撒手人寰。洪起畏悲痛欲绝,亲自为郎氏撰写墓志,誓言“异日吾死而合焉,亦乐斯丘”,并在郎氏的墓旁给自己预留了“归宿”。在“守京口”一事上失信的洪起畏,倒是没有失信于妻子,最终死后确与郎氏合葬。

晚年的洪起畏诵读诗史而有所感悟,给自己取名号曰“拙全”,并在墓志中称“生平始终,此可概见。”“拙”有不灵巧的意思,而“全”又有完整、保全之意,其中滋味,实不足为外人所道。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七月,洪起畏去世,终年79岁,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也算得享高寿了。至于弃守镇江一节,在他的墓志中只字未提,只是从“名暂损以自警”的语句,以及告诫后人自己死后应立即下葬,不受吊唁,不设斋会,不建奢华墓冢的遗言中,可以隐约窥见其萦于心际深处的愧意。

2024-01-12 从“有死不走”到“不降则走”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291539.html 1 3 洪起畏弃守镇江往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