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勇
顾炎武(1613—1682),著名思想家、历史地理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明末生于南直隶昆山望族顾家。学名继绅,字忠清,后更名绛,入清后又改名炎武(慕宋末元初文天祥弟子王炎午忠贞之名而改),字宁人。学者尊称其为亭林先生。顾炎武年轻时为明朝诸生,曾加入江南政治、文学团体“复社”(有“小东林”“嗣东林”之称)。明亡,抗清失败,顾炎武游历北方各省,读书访友,隐居著述,不仕于清。顾炎武反对空谈心性的空疏学风,治学注重实证,强调经世致用,被梁启超誉为“清学开山之祖”,又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亭林诗文集》等。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夏,为祖父服丧期满后,顾炎武通过纳捐成为国子监生。崇祯十七年(1644年)甲申春,闯王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思宗自缢而死。不久,明降将吴三桂引清军入山海关,迅速摧毁大顺政权,接着,清军挥师南下,逐鹿中原。明凤阳总督马士英、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等拥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次年改元弘光)。随着清军南下,江淮百姓多遭兵燹丧生。据《明季南略》载,甲申六月,北军将领于永绥等领马兵入驻镇江,浙江都司贾之奎领步兵亦至镇江,至于西门外。于部下一马兵攫小儿瓜,伤小儿额,浙兵缚马兵而掷之江中。这引起双方群哄,浙兵隐民家,马兵借端淫掠,焚民居数十里,“焚掠死者四百人”(《明史·祁彪佳传》),抚军祁彪佳擐甲驰往弹压,地方以安。事闻,上令于永绥等赴史可法军前核治,并命总兵黄斌卿防御京口。顾炎武有感而作《感事七首》之七:“自昔南朝事,常称北府雄。六军多垒日,万国鼓鞞中。听律音非古,焚旗火乍红。恐闻刘展乱,父老泣江东。”镇江,古称京口。东晋、南朝时,因京口在京都建康(今南京)之北,故又有北府之称。谢玄驻守京口时曾创北府兵。唐安史之乱,兵不及江淮,及淮西节度副使刘展遭猜忌反叛,田神功讨平叛乱时,江淮之民多罹荼毒。顾诗中“恐闻刘展乱,父老泣江东”借古讽今,明末镇江人民在战乱中惨遭涂炭与此类似。弘光元年(1645年,清顺治二年)春,因杨永言举荐,顾炎武取道镇江赴南京就职兵部司务。顾炎武《京口即事》即作于此时,其一:“白羽出杨州,黄旗下石头。六双归雁落,千里射蛟浮。河上三军合,神京一战收。祖生我意气,击楫正中流。”诸葛亮曾乘素车,挥白羽扇指麾三军,顾诗“白羽出杨州”(杨州,即扬州)盖借指驻守扬州的史可法指挥抗清之事。“黄旗下石头”或指弘光帝于南京称帝事。顾氏在诗中亦自比东晋北伐名将祖逖,希望建功立业。其二:“大将临江日,匈奴出塞时。两河通诏旨,三辅急王师。转战收铜马,还兵饮月支。从军无限乐,早赋仲宣诗。”顾诗“大将临江日,匈奴出塞时”之语,指明末清军南下,史可法临江指挥明军抗清。西北关中,大顺军乱未息,顾炎武在诗中亦希望有志之士能够早日平定战乱。东汉末王粲《从军诗》“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顾诗借以表达忠贞于大明的志向。《明季南略》称,五月七日,史可法议防江,设水师五万,添二镇将,画地分守。《南疆逸史》载,五月十三日,以总兵郑鸿逵镇九江,黄蜚镇京口。顾炎武抵南京后,尚未来得及施展抱负,而清兵于五月九日渡江,十日夜,弘光帝出奔。十五日,清兵入南都,弘光政权亡。闰六月,明唐王即位于福州,改元隆武元年。顾炎武经镇江返回昆山,与挚友归庄、吴其沆等投笔从戎,参加反清义军。
嗣后,当顾炎武再次来到镇江时,写下《重至京口》:“云阳至京口,水似巴川萦。逶迤见北山,乃是润州城。城北江南旧军垒,当年戍卒曾屯此。西上青天是帝京,天边泪作长江水。江水绕城回,山云傍驿开。遥看白羽扇,知是顾生来。”顾诗中“云阳”即丹阳别称,经运河可逶迤抵达京口。“北山”即“北固山”,孙权、刘备等英雄豪杰皆曾登临,宋镇江知府、爱国词人辛弃疾在此写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两篇彪炳史册的著名词作,表达收复中原统一天下的理想。明朝灭亡后,顾炎武希望能像古代英雄那样建功立业、收复中原,光复明廷。西晋末,广陵度支陈敏反,尽占吴越之地,有割据江东之意,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右将军、丹杨内史顾荣与甘卓等攻陈敏,于是顾荣等并登岸上,以白羽扇麾之,陈敏军皆溃散。顾诗中“遥看白羽扇,知是顾生来”可见作者的寄托之情。明清易代之际,顾炎武的知交京口钱邦寅《九日登多景楼》诗云:“山楼风起角声哀,秋色千峰入望开。华发行藏还殢酒,黄花节序但登台。烟笼远浦孤帆隐,雨洗空江一雁来。指顾孙刘征战处,眼前谁是济川才。”(《光绪丹徒县志》卷五十一《艺文六》)钱诗“指顾孙刘征战处,眼前谁是济川才”,而顾炎武正是胸怀“济川”北伐之志的英雄豪杰。顾炎武有《赠钱行人邦寅》:“李白真狂客,江淹本恨人。生涯从吏议,直道托群伦。之子才名重,相知管鲍亲。起风还鹢羽,决海动龙麟。孤愤心尤烈,穷愁气未申。彫年黄浦雪,残腊玉山春。贯日精诚久,回天事业新。南徐游历地,倘有和歌辰。”顾诗对钱邦寅“直道”而行的钦敬,从顾诗“之子才名重,相知管鲍亲”可见二人的交情之深,恰如春秋时相交甚厚的管仲、鲍叔牙之谊。
顾炎武在镇江还写下《金山》诗,“东风吹江水,一夕向西流。金山忽动摇,塔铃语不休。海师一十万,虎啸临皇州。巨舰作大营,飞舻为前茅。黄旗亘长江,战鼓出中洲。举火蒜山旁,鸣角东龙湫。故侯张子房(定西侯张名振),手运丈八矛。登高瞩山陵,赋诗令人愁。沈吟十年余,不见旌旆浮。忽闻王旅来,先声动燕幽。阖庐用子胥,鄢郢不足收。况兹蠢逆胡,已是天亡秋。顾言告同袍,乘时莫淹留。”苏轼曾有《大风留金山两日》诗:“塔上一铃独自语,明日颠风当断渡。”从顾诗中可见义军海师沿长江呼啸而来,直逼南京。杜预《左传注》:“茅,明也。或曰:时楚以茅为旌帜。”顾诗“飞舻为前茅”一语双关。相传赤壁之战前,诸葛亮曾与周瑜在京口蒜山谋火攻曹营,顾诗“举火蒜山旁,鸣角东龙湫”即用此典故。《明季南略》称,甲午(1654年)正月,海船数百抵镇江,泊金山,大帅张名振等登山。二十一日,纱帻青袍角带,复登山遥祭孝陵,泣下沾巾。设醮三日,题诗金山曰“十年横海一孤臣,佳气钟山望里真。鹑首义旗方出楚,燕云羽檄已通闽。王师桴鼓心肝噎,父老壶浆涕泪亲。南望孝陵兵缟素,会看大纛禡龙津。”其时定西侯张名振以接济秦藩师而泊镇江金山,并遥拜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据《小腆纪传》等记载,张名振,字侯服,江宁人。少有大略,与复社诸人通声气。明末任台州石浦游击。鲁王监国后,加富平将军,封定西伯,晋侯爵、太师。壬辰(1652年)春,张名振驻扎于厦门,收明军余烬,往见郑成功。秋,拜总制。甲午(1654年),张名振请兵北上,破京口,截长江,驻营崇明。寻被谗撤回。乙未(1655年),郑成功拜张名振为元帅,统二十四镇入长江,败退。不久,寝疾,张名振临终以所部归张煌言。顾炎武《金山》诗当即作于甲午(1654年)随张名振出兵镇江时。
明末,顾炎武在京口赋写的诗作充分体现出诗人的忠贞爱国之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