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高小琪
前几天,我一直关注的一个经济学家在公开演讲时提到,现下的年轻人消费观念完全颠覆了过去逻辑。按月收入五千来算,他们可能拿出三千块去听周杰伦演唱会,再用两千块抢肯德基的“疯狂星期四”优惠券。如果你建议他们放弃演唱会,吃点比快餐更有营养的食物,他们会告诉你,演唱会所提供的情绪价值,比多吃一顿大肉要来得重要得多。在未来的每一个情绪需要灌溉的当口,他们都会想起那次演唱会上闪烁的荧光棒。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用吃饭的钱去听演唱会。也有人靠吃大餐来提供情绪价值,把房租和置装费都省下来,也有人靠旅游——或者说“特种兵”旅游——来提供情绪价值,把吃喝拉撒的成本降到最低。总之,他们不可能参考过去几十年的建议,对每一分钱做好规划,紧紧巴巴地开销用度,不发展兴趣、不满足自我,省下钱买房、买车、买家具家电,再买一部分理财和定存,以勤俭持家的美德对抗通胀和意外的发生。
生长在物资丰富时代的年轻人,早就已经实现了“吃饱穿暖”的马斯洛底层需求,他们拥有足够的资源和认知去追求自我意识,不需要在乎他人眼光,也不需要在乎人情客套,不用计划长远未来,也不用囿于世俗法则,他们可能是将“活好当下”贯彻得最彻底的一代人。
网络平台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有关年轻人行为的热搜,“年轻人为什么不谈恋爱了”“年轻人为什么不爱白酒了”“年轻人为什么不换手机了”“年轻人为什么爱买国货了”……年轻人在热搜下统一回复道,因为没钱呗。
是不是真的穷困到买不起一瓶红星二锅头、谈不起一场校园恋爱,倒也未必。只是年轻人更在乎自我感受,不愿意为面子买单了。五百块的大牌化妆品如果和三十块的国货成分一致,那就买国货;手机既然还能凑合用就不要追求新款,把钱省下来多喝几杯奶茶;买比亚迪还是买华为的电车可以争论,但如果买宝马奔驰那就太傻了;钻石虽然闪耀,却是垄断商人的一场骗局,要买首饰还是金子比较划算;结婚办酒席费心费力又费财,倒不如旅行结婚,把钱花在自己身上才有意义……
上一辈游戏规则中的“硬通货”,为了面子而支付的品牌溢价、为了亲戚朋友的目光而强撑的排场,在年轻人的眼中统统变得一文不值。《儒林外史》里说“莫欺少年穷”,这个“欺”字如今已是旧黄历了——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忌惮也不羞于承认自己穷,甚至有些“爱咋咋地”的洒脱。他们不一定处在最富足的阶段,但他们富足的心境与强大的自信值得前辈们学习。
我一直在追B站的一档综艺访谈节目,叫《非正式会谈》。来自世界上不同国家的年轻人,坐满一张长长的会议桌,谈政治、谈经济、谈网络、谈两性,真诚而随性,温和而有趣。俄罗斯搂着美国的肩膀,日本口音讲着韩国的俚语,西班牙与自己曾经的殖民地组团打排球,这些不可思议的场景带着国家的标签出现在屏幕上,令人唏嘘。
在互联网z世代的眼中,没有什么打不透的墙,也没有什么破不了的规。提到战争,他们就去查阅战争的前因后果、历史演变;提到歧视,他们就去寻找歧视的舆论环境、世俗考量;提到传统,他们就去调查传统的时代背景、现实价值。他们不再裹足于有限的视野和见识,而是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和包容心态,欣然面对来自世界任何角落、甚至宇宙任何角落的善意与恶意,挑战与合作,认同与质疑。
如此不加掩饰的真实、直白与坦然,在老朽的世俗规则中便成了“怪”。我倒希望这“怪”来得多一些,掀翻那些虚浮的价值认同、过时的伦理绑架与冗繁的潜在规则,让年轻人教一教我们如何破局、如何革新,看他们的创造力和自驱力能抵达哪座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