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怀德
12月22日,我们将迎来冬至。冬至,冬季的第4个节气,二十四节气的第22个节气。冬至:“冬”,四时尽也;“至”为极之意。冬至,“冬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冬至日太阳刚好直射在南回归线上, 使得这一天白天最短,黑夜最长。从冬至日开始,白天会一天天变长。东乡老古话:“过了冬,长一葱。”杜甫诗云:“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冬至时,“冰益壮,地始坼”,天寒地冻,进入隆冬时节。郑板桥诗云:“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冬至后即开始“数九”,俗称“交九”,所谓“数九”,是指从冬至当天算起,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我国进入数九寒天,寒风萧萧,雪花飘飘。九九歌曰:“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望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燕子归来,桃花绽放,气候也就回暖了。陆游诗云:“探春漫道江梅早,盘里酥花也斗开。”
冬至的习俗,南北各异,南方吃汤圆;北方吃饺子。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镇江虽在江南,迎接冬至到来的方式,也是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而且一定要配上镇江香醋蘸着吃。冬至吃饺子含有消寒之意,民间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老镇江冬至这一天还喜欢烫一壶酒,吃油面筋塞肉、咸水鹅、百叶结烧肉、羊肉。据说,镇江人喜欢温酒的习俗大概可以推溯到宋朝。镇江东乡则有“大冬大似年,家家吃圆子”的习俗。刚收获的糯稻,碾出糯米,磨成屑,做圆子。馅有豆沙、芝麻、荠菜肉糜等等,吃起来黏糯可口,香味扑鼻。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圆子,有团团圆圆之意。
冬至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要性仅次于“除夕”,也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古时候每当快到冬至,出门在外的人就要回到家乡过“冬节”。王安石诗云“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冬至东乡叫大冬,家家户户祭祖。冬至祭祖一定要在中午之后。民谚曰:“早早清明黯黯冬,七月半的亡人等不及中。”祭祖的菜肴也很有讲究,至少也要六样菜,青菜、豆腐、鱼、肉……煎大粉是必不可少的。据说,旧时贫苦人家买不起肉,用煎大粉代替红烧肉。东乡还有冬至斋孤的习俗。斋孤就是在野外的路边、桥头焚烧纸钱,给孤魂野鬼送寒衣。
冬至将至,寒潮来袭,气温狂降,寒风凛冽,繁霜霏霏。天再冷,我们也要保持对生活的热情,活得热气腾腾,带着温暖与力量,过完充满诗意的冬天,迎接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