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乔长富
时光流逝,农历四月初夏之后,又将迎来五月仲夏,迎来中国人的又一个古老、流行而富有意义的重要节日:端午节。对于这个“端午节”,自己也是既熟悉又缺乏深入了解。为此在2024年端午节即将到来之际,对“端午节”的得名及起源,以及古代镇江端午节的风俗作了一些探讨,有了一些了解。说点自己的认识。
其一,“端午”这个词,如果翻阅一下《辞源》和《辞海》就可以看到,《辞海》说:“农历五月初五,亦作‘端午’‘重五’。《初学记》曰:晋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辞海》说“端午”:“阴历五月初五日,民间节日。本名‘端五’。《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风土记》:‘仲夏端午。端,初也。’‘端阳,即端午’。《月令广义》:‘五月初五端阳节。’”《辞海》还说:“午月,阴历五月。阴历以地支纪月,正月为寅,顺次至五月为午。”从这些解说可以看到,所谓“端午”,本名“端五”。“午月”是指农历五月。至于五月初五称为“端阳”,个人以为,“五”在古代与“九”同为“阳数”,在十二个月中,五月初五是第一个“阳月”的“阳日”,所以称“端(即‘初’)阳”。九月九日是第二个阳月的“阳日”,所以称“重阳”。
《辞海》又说:端午是“泛指初五日”。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唐玄宗八月五日生,以其日为千秋节。”宋璟《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云:“月惟仲秋,日在端午。然则凡月之午日,皆可称端午也。”由此看来,唐代改称“端五”为“端午”,是为了避讳。不过从晋周处《风土记》说“仲夏端午”看,晋朝时已有称五月初五为端午的习惯,唐代避唐玄宗生日日期之讳而称“端午”,不过是从官方角度加以确定而已。
其二,对于古代端午的流行情况,《辞源》《辞海》的解释都提到了西晋周处(240-299)所撰《风土记》的记载,从中可以看到在西晋时期已流行在端午那天“烹鹜角黍”(角黍当即粽子)的活动,可见西晋时期已流行端午那天吃粽子悼念屈原的风习。又据《太平广记》第二百九十一卷所录《续齐谐记》“屈原”记载:“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水,而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白日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曰:‘闻君当见祭,甚善。但常年所遗,恒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曲依其言,今世人五月初五作粽,并带楝叶及五色丝,皆汨罗之遗风。”今天看来,吴均所记还只能说是传说,但这一记载所说“汉建武中”显示早在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公元22-25)可能已出现五月初五吃粽子以悼念屈原的风习,这一风习开始可能是始于楚地。再从《唐会要》卷二十九所录唐高宗在龙朔元年(661年)五月五日,询问侍臣说“五月五日,元为何事”看,唐代初期可能中原地区还不流行五月初五过端午的习俗,否则唐高宗不会提出这个问题。
镇江古代在五月初五的活动,最早是见于《隋书》“地理志”的记载:“京口人并习战,号为天下精兵。俗以五月五日为斗力之战,各以强弱相敌,事类讲武。”从这一记载看,很有可能至少在南朝后期,京口地区已有五月初五过端午的习俗。之所以会如此,当与京口处于“吴头楚尾”,“吴粤与楚接比,数相并兼,故民俗略同”(《至顺镇江志》卷三“风俗”)有关。
唐宋以来,五月初五过端午的风习已流行全国。对于当时流行的情况,《至顺镇江志》“端午”所录文献就显示唐代后期至宋代,就流行“竞渡”“斗力”“系百索”“为角黍”“饮蒲酒”“斗百草”“戴钗头符”“画天师像”等风习,当时润州也当会流行有关风习。到了清代,《光绪丹徒县志》卷四“风俗”载:“五月五日悬钟馗像,奉以角黍、蒲艾、榴花。女插鬓,儿悬襟。午焚苍术,香蒲作剑。又为人悬于门上。室中挂帖五毒符。修制诸药,以雄黄浸酒,绕室喷之,云‘避毒虫’。女人以蒲艾各草浸水一盂,午刻向门外泼之,谓之送瞌睡。以线编作虎形,饰以彩画,亲戚相馈遗。自午至暮,市闭不开。”今天看来,以上所记端午风习中,虽有一定程度的迷信色彩,但也有一定程度的防治疾病,强身健体的意义。特别是“竞渡”这一风习,明代镇江就已流行。今天已发展成为一种体育竞赛项目。明代张岱《陶庵梦忆》载:“瓜州龙船,一二十只,刻画龙头尾……自五月初一至十五,日日画地而出。五日出金山,镇江亦出,惊湍跳沫,群龙格斗。偶堕洄涡,则蜐捷捽,蟠委出之。金山上人团簇,隔江望之,蚁附蜂屯,蠢蠢欲动。晚则万艓齐开,两岸沓沓然而沸。”清代陈维崧有《贺新郎》“金山观竞渡”咏写其事。由此可见,明清时期,龙舟竞渡曾是镇江庆贺端午的一项重要的活动。
端午习俗流行于世以后,有关的神话传说也逐渐流行于世。其中,白蛇传说就是相关传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传说之一,而且这一传说又是与古代镇江有着重要联系的传说。今天看来,白蛇传说所说虽与宋代润州有关,但其源头实际是始于唐代。理由是:早在北宋赞宁所撰《宋高僧传》“灵坦传”中,就记载说:“(灵坦)又止润州江中金山,今泽心也。其山北面有一龙穴,常吐毒气如云,有近者多病或毙。坦居之,毒云灭迹。又于江阴定山结庵。俄闻有赞叹之声。视之,则白龟二。坦为受归戒。又见二大白蛇,身长数丈,亦为受戒。”这一传说中的“灵坦”本是唐代高僧,后来成为白蛇传说中的法海;传说中的“二大白蛇”也变为白蛇青蛇。所谓“龙穴”后人称为“白龙洞”。传说所说“定山”,也被说成金山。由此可见,“灵坦传”所载与白蛇传说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白蛇传说是与古代镇江有着重要联系的神话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