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晓明 朱来顺
1911年10月,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爆发。在席卷全国的轰轰烈烈的推翻清王朝封建帝制的革命浪潮中,镇江军民在革命志士林述庆、李竟成等的精心策划和组织指挥下,兵不血刃,未放一枪一炮,于当年11月8日成功的光复了镇江城。这在江苏各城市当属首例,此举,在辛亥革命史上书写了浓重一笔。
1911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党人首举义旗,在武昌城举行起义,占领了武汉三镇,随后宣告湖北独立。武昌起义的胜利,犹如平地惊雷,震撼全国,各地革命党人奋起响应,革命的烈火在中华大地迅速熊熊燃烧。紧接着,湖南、陕西、江西及山西、云南等省先后起义,宣布独立。全国性的反清排满的革命洪流,如江海奔腾,势不可挡。
镇江地处军事要冲,兵家必争之地。清政府为加强镇江防务,特将山西太原担任守尉的载穆调任镇江副都统,统领驻镇旗兵。这时的镇江与武昌一样,在驻镇清军中涌动着一股反清潮流。驻防镇江的新军三十五标和三十六标早已有革命党从事秘密活动。其镇江新军中的革命领头人为时任三十六标一营管带(营长)的林述庆。林述庆(1881-1913),字颂亭,福建闽县人,自幼聪慧好学,21岁入福建武备学堂学习。其间,他接受了大量新思想,对腐败的清政府深恶痛绝,萌发反清思想。24岁时被调至新军第九镇(师)三十三标(团)任三营管带(营长),当时的三十三标标统(团长))为著名的革命党人赵声,受其影响,林述庆积极参加秘密革命活动,25岁加入同盟会。28岁,任三十六标一营管带。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以极大的热情宣传革命思想,在军队中发展革命力量,取得成效,受到两标五个营的3000余官兵支持,响应起义。
在此期间,林述庆与同盟会会员许崇灏、刘成等人积极筹划镇江的起义工作。其时,敌我双方力量与装备相差悬殊。驻防镇江的清军旗营与各绿营(清常备军)及防营(清地方军队)共有万人之多,其中有驻防旗兵4个营,炮兵1个营1500余人,马匹300余,并拥有山炮、机关炮等9尊。此外,还驻有水师营与新水师营及由南京调来的湘军巡防营,起义军处于敌强我弱态势。自武昌起义开始后,镇江清军驻防旗兵已对新军有所防范,将大炮架在城墙之上,炮口正对新军营地,发现异常,即刻开炮攻击新军。形势危急之下,足智多谋的林述庆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在镇江工、商、政、学、军中积极活动,展开分化瓦解。在短时内,便掌握了警察队伍,争取到焦山和圌山、都天庙等炮台及两艘兵舰参加即将举行的起义。同时,他还策动了巡防营第五营、瓜洲水师营、新水师营及湘军巡防营的两个营一起起义,至此,起义力量迅速壮大。
在此紧要关头,10月28日上海同盟会总部派遣李竟成(镇江人)抵达镇江,加强起义的领导。李与林曾同为战友和同事,李在南京新军三十三标当排长时,与时任该标三营管带的林述庆同在赵声领导下,从事秘密活动,两人同时加入同盟会。当日,他们在城外盆汤巷三益客栈会面,两人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态势,认为清军旗兵虽数量与装备占有一定优势,但革命形势已波及全国,旗营及镇江府署此时人心涣散,无心应战,战斗力已不堪一击,武装起义条件已成熟,如能不费一枪一弹,不丧一人,以保全城百姓生命财产不受战火毁损而可光复镇江,当为上策,两人对力争和平光复镇江达成一致共识。并商定由当地名流杨邦彦等出面,前去清朝常镇道台林景贤和京口驻防旗兵副都统载穆说降,并动用社会各方力量,施加压力与影响,迫其投降。
时至11月6日,遵照林、李两人的指示,杨邦彦召集镇江地方各界人士代表200余人,以“保全人民生命财产为请”,在市自治公所召开镇江士绅代表大会,“筹议安定旗汉之策”,并邀载穆、林景贤参加。此次会议甚为及时,乃是决定镇江和平光复的至关重要的会议,实则也是一个说降的会议。会上,各界人士代表力陈利害,一致表态,希望载穆能避免流血,实现和平交接。常镇道台林景贤在众人士的劝说下,当即表示接受劝降,而载穆毕竟为满族人,又为皇室宗亲,虽有犹豫,但心中已知,大势所趋,无力再作抵抗。
当晚,参加起义的各部领导人在三益客栈举行会议,推举林述庆为军政府都督兼起义军总指挥,李竟成为都督府参谋长,并确定11月7日正式举事。林述庆在会上宣布,革命机关于11月7日上午即行从三益客栈迁至京岘山大本营。会后即将三十五标和三十六标起义的兵力连夜集中至京岘山,并将大炮拉至山上,炮口对准清军旗营,随时听候命令。7日上午,革命党人高骞随身携带银圆五百、白布一匹、白旗四面及军政府委任状四份,奉命前往象山炮台,越过警戒,只身来到事前约定的一间茅屋,与炮台炮目王以忠等会面,当场面交王一份委任状,并将白布撕成布条,用以分发炮台官兵缠于左臂,作为起义标识,并设计由王以忠将反对起义的炮台台长予以诱捕,押至京岘山大本营。就此,包括焦山、象山、都天庙、圌山等各炮台均已被起义新军所控制,各炮台奉命将炮口转向镇江城清军旗营。
此时,革命起义军已作好“和与战”的两手准备。最为惊心动魄的当是11月7日下午至8日上午的一昼夜。7日下午四时,参加起义的新军三十五标、三十六标3000余官兵全部集中于京岘山广场,山上旗帜飘扬,山下人声鼎沸,起义军声势浩大,群情高昂。李竟成走上高坡,向全体起义军发表了演讲和动员。随后,林述庆宣布,镇江军政府即告成立,并宣布了五项纪律,随即,任命了各攻城部队的领导人,详细分配了各部队的战斗任务。这时,林、李委派杨邦彦等,手持军政府照会进城,通知旗兵即行缴械投降,此举乃为和平光复镇江作最后努力。
11月8日上午,起义军在京岘山最高处堆上柴火,浇上煤油,只等令下以点火为号。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此时,已苦等一夜未见有劝降消息传回,林、李等焦急万分,他们迅速登上山顶,用望远镜向东城门观察,见城门紧闭,未有动静。这时,各炮台也先后派人前来询问,何时动手。林、李二人紧急磋商,又再度发一照会给清军驻镇副都统载穆,即派人速送城内,限令一小时全部缴械,否则即令攻城,此为最后通牒。
几经辗转,8日上午,林述庆的最后通牒送达,载穆感到大势已去,无力抵抗,走投无路之下,随即下令城内旗兵各部将枪支军械与马匹及全城各衙门的13枚大印,一并送缴至自治公所,随后各城门旋即洞开。杨邦彦速派人出城报告林述庆。当日下午一时,镇江各城门大开,林述庆率领起义军组成的镇江军,浩浩荡荡进入城内。至此,未动一枪一弹,未伤及一人,镇江城即获和平光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