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2日
第07版:金色田野

专家全程照看 订单早早敲定

“香疙瘩”成熟,农民收获沉甸甸

本报记者 周迎

“你看,这一片山芋藤都清理得差不多了,因为下雨有些湿烂的土地也在这两天的风吹日晒下逐渐干结,起山芋就在这两天。”10月11日,句容市宝华镇仓头村村民张红建在田边向记者介绍。这片16亩山芋地的收获前期准备已经就绪,只待时机一到,随时收获。

张红建眼前的山芋地是仓头村内少有的“杂粮地”之一。前三年,这片山芋地的面积一度达到60亩。经过3年种植,土地需要休耕,今年的种植面积压缩到16亩左右。别小看这16亩地,块块都是1000公斤产量的“优质丰产方”。

边看着工人在田间做着山芋藤的清理工作,张红建道出了这块地的“优质”所在。“我们这原本是村里合作社的土地,后来江苏省农科院的专家在做稻麦实验时,看中了这块地,选为种薯基地,每年为他们进行种薯的试种和繁种工作。”

有了省农科院作技术支撑,这块山芋地的品质自然没话说。张红建笑着说,有10亩地的山芋苗是省农科院提供的,从移栽到出苗再到后期的管理,都有专家们全程照看。“其他地里的苗也都是统一采购的,管理也严格参照高要求,确保品质有保障。”

记者脚下的山芋田绿藤密布,山芋正躲在一垄垄的土地下。

“山芋怎么起?人工一个一个挖吗?”面对记者的提问,张红建给出了“现代化”答案。“我们仓头村有农机合作社,村里能提供一台拖拉机和专门用来起山芋的犁,有了这两件装备,两天就能把这16亩山芋全部起出来。”张红建说,如果只算机器的工作量,几个小时就能结束。费时间的是工人得跟着后面把一个一个拉出土里的山芋装袋、运出来。“现在工人清理山芋藤也是为后面更清楚精准地找到山芋做准备。”

说话间,张红建的手机响了起来,一看号码,张红建不由笑了:“山芋还没起,销售就有着落了。”

来电话的是一位南京的老客户。几分钟的工夫,100公斤紫薯的订单就已敲定。“我们这儿的山芋主要分紫薯和黄心两种,主要面向南京市场团购和批发。正常批发价格紫薯为1.6元/公斤,黄心山芋为1元/公斤。”张红建说,除了走批发外,还有精品礼盒的销售模式,价格就要贵一些,达到6-10元/公斤。按照一亩地1000多公斤计算,一亩地的销售额能达到2000-3000元。

“销售额高,利润却只有几百元。”面对这个低利润的经营模式,张红建却表示他很认可。“我就是本村人,地里最忙的时候要用到本地20-30个工人,还有长期用工,一些工人能在基地里一年挣1-2万元,自己能赚一点,村里的老人还能有收入,这就很好。”

“老赵,明天早点来,起山芋。”近中午,工人准备回家吃饭,张红建对着一个长期工仔细叮嘱着第二天的工作。说完,张红建骑上车准备去冷库看看。“山芋的销售期很长,保存得当能一直销售到春节前后。我得把储藏地检查好,确保收上来的山芋顺利入仓,为后面的销售做好准备。”

2023-10-12 专家全程照看 订单早早敲定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276478.html 1 3 “香疙瘩”成熟,农民收获沉甸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