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翔
■摘要
发展,从来没有“天上掉馅饼”的美事。动态地看“合肥模式”,或许“在自身迭代中不断拓展”方是我们最该感悟的。
在越来越多的城市赶赴合肥,问计“最牛风投城市”,取经“合肥模式”。一系列的新闻报道却显示,“合肥模式”已经悄然升级。简单一点说,当我们还在热切咨询合肥“你们是怎么做到资本‘以投带引’、推动产业集聚和新兴产业发展”时,合肥却开始了“自己做母基金、招引建子基金,建立一个庞大的资本灌溉团队,‘投早投小’,催生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爆点的专精特新‘潜力企业’和科技初创企业”的升级之路。用合肥自己的话说,这是“创投城市计划”,“以基金为抓手,聚集资本、挖掘项目、判研项目、匹配项目与资本”。
两组数据可以证明合肥“创投城市计划”的星火燎原。2022年,合肥依托市科技成果转化专班累计在高校院所及各类新型研发机构里“海淘”出了220多家初创型公司。2023年,截至4月,合肥市政府引导母基金相继招引设立47支参股母子基金,与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参股基金超1500亿元;截至5月,“创投城市计划”已举办各类活动70余场,对接项目276个,解决融资需求的重点产业链项目52个,总投资600多亿元,融资总额60多亿元。可以说,这些含金量十足的数字,支撑起合肥科创发展的坚实底气,也是合肥新一轮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招商引资发展的强劲势能和潜力所在。
别人家的好事,当然要祝贺。祝贺之后,更当思考与学习。譬如广州日报“高地行思录”调研团队近日赴合肥,再问:“合肥做对了什么?”其报告中的一句话,却启发了我们用以往不一样的角度再一次认识合肥。这句话为:“‘合肥模式’在自身迭代中不断拓展‘朋友圈’,共同成为推动这座城市发展的‘合伙人’。”
“在自身迭代中不断拓展”,是这句话的关键所在,更让我们从对“合肥模式”的静态认知与静态学习中跳了出来。迭代,本是一个科学概念,指重复反馈过程的活动。每一次对过程的重复称为一次“迭代”,而每一次迭代得到的结果会作为下一次迭代的初始值。在做的过程中,不断试错,不断调整,不断精进,通过多次的反馈及优化,不断提升向好,直至最后达成目标。随着互联网发展,迭代的概念被传播开来,运用到经济社会包括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
试举一例,某公司欲推出一款新产品。线性开发的模式,就是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制定尽可能完美的方案,尽量一次性拿出一个爆款产品,一举占有市场。而采用迭代的方式,则是开始推出一个最简约的版本,然后放在市场上试行;根据用户的反馈,修改完善后推出下一个版本;之后再投放市场,继续试运行;重复上述过程,直至产品占有市场、取得预期盈利目标。
“合肥模式”,从动态的角度看,恰是一个迭代的过程。
2005年前,发展不足一直是合肥的主要矛盾,而合肥自身亦偏重将科教资源作为自己的相对优势,工业增长始终乏力。恰是在这一年,“合肥模式”的第一代启动,即大抓招商引资、狠抓工业立市。2005年12月,全市组织了453支招商小分队,分赴全国各地招商引资。一年后,第一批小分队引进落户项目982个,到位资金66亿元。之后,又陆续派出2批850个小分队,并在20多个城市设立驻点招商代表处。2006年,合肥提出工业立市的口号,并将当年定为“工业发展年”。
“合肥模式”的第二代,代表性的故事就是合肥与京东方的合作。2005年到2006年,京东方谋划建设一条6代LCD线,可以生产18-37寸国产屏幕,但是投资大概需要100多亿元,融资是个大问题。京东方与TCL、创维、康佳等联手,想借助财力雄厚的深圳市政府,在深圳建厂,失败;与上海的上广电合作,在昆山建厂,再次失败。这恰给了亟待产业升级的合肥一个机遇。但是合肥也没钱,2008年合肥的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只有161亿元。但已然在“大抓招商引资、狠抓工业立市”的道路上起跑的合肥,下定了决心要搞。而这次成功的合作,于京东方而言,是打破国内大屏幕液晶市场被国外品牌垄断;于合肥而言,则是一跃成为国内光电显示产业的基地,并逐渐形成产业集群,更重要的是,合肥藉此学到了资本运作——以政府为主体来融资和投资,政府资本参与,带动社会资本。
从此,合肥在“国资出手、资本招商”的道路上一发不可收拾,科大讯飞、长鑫半导体、华米科技、蔚来汽车……合肥也开始了城市的“史诗般的崛起”。而“合肥模式”的第三代也是最为世人熟知的运作模式逐渐成形:通过政府投资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共同进行产业培育,政府通过财政资金增资或国企战略重组整合打造国资平台,再推动国资平台探索以管资本为主的改革,服务于地方招商引资。
而“创投城市计划”的背后,恰是第四代,即从直接的股权投资,升级到组建和参与各类投资基金以带动社会资本,然后再服务于地方招商引资。广州日报的报道即说,合肥构建起“政府引导母基金+天使/科创/种子基金+市场化基金”的国有“基金丛林”,为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只要项目足够好,基金链可连续投资覆盖到企业最终上市。”
唯有这样动态地看下来,我们才能真正理解那句“在自身迭代中不断拓展”。而反过来,没有最初“大抓招商引资、狠抓工业立市”的坚定决心,或许合肥就会在京东方6代线100多亿元的投资面前却步;没有与京东方合作的资本运作摸索,其后的“最牛风投城市”就太不可能出现;而没有在“最牛风投城市”上的持续运作与经验,“以基金为抓手,聚集资本、挖掘项目、判研项目、匹配项目与资本”这条路,摆到面前,或许都不知道该怎么走。
发展,从来没有“天上掉馅饼”的美事。尽管,我们总希望能够“一次性拿出一个爆款产品,一举占有市场”,但正如广州日报的报道所言:对“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将近20年的坚持,造就如今的合肥。学习“合肥模式”,有颇多方面,篇篇调研报告已经阐述很多。但或许,“在自身迭代中不断拓展”方是我们最该感悟的。毕竟,世上只有一个合肥,但有无数个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