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30日
第12版:春江潮

我的两次高考评卷

□ 吴 杨

一年一度的高考评卷工作正在进行中,我不由想起自己两次参加高考评卷的经历。

那是30年前的事。1992年我从教师的岗位上考回南京师大读研究生。我大学时的一位老师得知情况,推荐我参加当年的高考评卷。我感到十分荣幸,因为我读高二时,我的语文老师参加了那年的高考评卷,学校将此传为佳话,为他感到骄傲。每年的高考评卷教师均由高校及中学老师两部分遴选而成。我有机会被遴选,大概率是由于当时我既是高三政治老师,又与高校老师(研究生)的身份搭上了边。

政治科目评卷点设在东南大学。第一天是培训,主要讲解评分规则和强调纪律要求,还有就是分组、分任务,明确责任等。7月中旬,南京的天气已经酷热,阅卷现场位于普通的教室,没有空调,每间教室降温设备只是几台台式电扇,下午的“课间休息”,会给每人发一支雪糕解暑。我被当作在宁高校老师,所以还不给提供住宿。评卷费也很少,似乎一天只有25元。评卷是采取流水作业,也就是整张试卷,由若干名老师分别评阅。

我的任务是评阅简答题,共两题,由于文理试卷分设,所以题目和分值也有不同,但都达到20多分。评阅之后,另一名老师负责复核,确认无误后,才能“接龙”给下道题目的评阅老师。简答题答案要求简明扼要,适合考查考生的记忆、理解、比较、分析等能力,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准确评阅和给分,对评卷老师是个不小的挑战。有道题是这样的:人们常说“便宜无好货,好货不便宜”。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什么能够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本题考查的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及其相互关系。考题的设置既贴近实际生活,也包含着一定的经济学原理。考查的重点是商品的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难点是对商品价值的理解。回答此题关键是根据题目的要求理清答题思路,找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

第二年,也就是我读研究生一年后,我有幸又参加了高考评卷。地点改到了南京大学,情况与上年大致相当,也有几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一是这一年的试卷相对较难,很多考生没有得到高分。二是动员培训会上,有关负责同志讲解完评分规则后,一位来自徐州的中学老师要求发言,他质疑个别题目的参考答案与评判标准,他坚信自己作为中学科任教师,对教学大纲及答题要点的把握更加精准。这位老师越讲越激动,一时,现场气氛很是尴尬。三是有一天时任副省长王荣炳巡视评卷工作。当时我坐在讲台旁的第一排,正在聚精会神紧张阅卷,隐约觉得有人站在我的面前。抬头一看,这人是个领导干部模样,他面带微笑亲切而轻声地对我说:辛苦啦!事后得知他是王副省长。领导的巡视,对老师们是巨大的鼓舞,所以之后的评卷,我更加认真,严格做到了一丝不苟。

这次我评阅的是论述题。这种试题能有效地考查考生组织、归纳和综合所学知识的能力,运用所掌握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探讨问题的创新能力和评价能力。两道题均是材料题。其中一道题,是讲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我国彩电生产供求变化及企业遇到的销售困难情况,要求考生从具体材料出发,作出问题分析,模拟有关角色,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根据回答前面两个问题得出的结论,提出对发展有可能成为我国耐用消费品市场继彩电、冰箱后又一个热门商品的空调生产的看法。这道题的背景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胜利召开。大会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出题的目的,主要是考查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政企分开等内容的了解和把握。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阐述价值规律对商品生产、市场供求的调节作用,以及与国家宏观调控的指导作用之间的关系。具体答题,要求逻辑性强,经济术语使用恰当,表达条理清楚。这是典型的“题目在书外,观点在书中”的考题,不少考生只是简单搬用教材中的现成结论或答题不符合题意,观点含混,不着边际,因此而失分较多。

高考评卷事关莘莘学子的前途命运,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既讲速度,又讲质量,要求很严,不敢有丝毫马虎,是思想高度集中、劳心劳智的头脑风暴。好在我两年都没被现场复核出任何差错,再后面的复查、抽查,也没查到我评阅的质量问题,我为此问心无愧,对得起广大的考生和千万个家庭。

后一次评卷工作结束以后,我还应邀做客镇江广播电台,在演播室与考生及家长们空中互动,现场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同学们关心关注的焦点是评卷的公正性、准确性,我一一作答,增强了他们对高考制度的信心和人生规划的预期。

2023-06-30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258492.html 1 3 我的两次高考评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