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16日
第10版:西津渡

儿时的端午节

□ 赵理章

三年困难时期刚过去的上世纪60年代初,农村生活条件逐渐有了好转,凡到过年过节时,就有点像模像样了。

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首先特地到镇上购买粽叶,也有的人家到沟塘边,采摘些芦苇叶回来,作为补充用叶,包些小粽子,或包粽子时作为添加叶使用,因自采的叶面很小。

端午节的早前几天,母亲就把一直保存在家的赤豆糯米拿出来检查。包粽子的前一天,母亲先把粽叶整理一下,将粽叶一头的毛口剪平,大叶与小叶分开,破叶黄叶扔掉,挑选出的粽叶洗净浸泡在凉水中,包粽子前把粽叶热水中焯下水,捞起仍再浸泡在凉水里。未包前,先把赤豆浸泡在温水中,糯米淘净沥干。赤豆浸泡好后,与糯米搅拌均匀,米与豆的比例,主要根据家人喜好配比,一般十斤糯米,赤豆最少不能低于一斤。

母亲包粽子时,一般先包赤豆粽子(我们称之为豆豆粽),母亲在包粽子时,我们姐弟几个,围在母亲的旁边,聚精会神地看她包粽子,心里乐滋滋的,因为平时也吃不上粽子,惟到这端午节才有机会尝到,心里很是兴奋。

母亲心灵手巧,她右手的食指与中指间,夹着两张前后叠平的粽叶,左手手指轻轻卷起粽叶,粽子最下端的“脚掌”样成形后,随即加入糯米,用竹筷子戳几下压实,再加叶,装米,三绕两转的就把一只粽子包好了。

赤豆粽每两个系在一起,作为标记,吃时便于挑选。豆粽包至糯米的一半时,余下的包米粽,粽子包到临结束时,母亲特留下约半斤糯米,给我们几个小孩,包些我们喜欢的“小猪爪粽”(俗称),用一张小粽叶,弯卷一下,调一个方向,再把粽叶弯卷一次,形成两个角,把叶尖塞进叶层中,再用另一张叶,同样的两弯卷以后,双双加入糯米,十字形对合系紧,一个小四角粽形成,很像小猪爪。

粽子包好以后,煮粽子是一项细工活。端午节期间,正好油菜和小麦已上场,油菜和小麦秸秆,可作烧煮粽子的柴火。其他事我帮不了母亲,但是烧煮粽子的事是非我莫属,历年来母亲指定我完成这任务,包括过年蒸年馒头,也是我蹲灶窝,母亲知道我做事一惯很细心认真。

煮粽子时,母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俗语:“千煮不如一焐”!大铁锅里的水加满,浸过粽子上面5公分左右,旺火头锅烧开后,稍微再烧煮一下,以后就过一会儿加些麦穗麦子壳(俗称麦浑头)在灶膛里,再用火叉拨动一下,使其看到火星,让灶里不断有小火在焐煮。

在烧煮粽子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锅内加水。粽子煮烧至半程时,粽子锅中加入洗净的生鲜鸡蛋和咸鸭蛋,蛋入锅后同时加足水,旺火煮烧开后,仍还是用小火不中断的焐煮。一般傍晚时开煮,至深夜零时结束(煮烧六小时左右),临睡前,把麦浑头加满灶膛。

第二天正好是端午节,早餐时,全家可享用香喷喷的粽子和鸡鸭蛋,粽子锅里煮的鸡鸭蛋,特别好吃,浓浓的粽叶汁经长时间焐煮,渗透之蛋中,别有风味。那时候大部分家庭都是在端午节前一日包粽子,趁端午节当日能吃上粽子。

我家几个小孩,每人只能分到鸡鸭蛋各一个,当天早餐只舍得吃一个蛋,另一个蛋放在母亲早前给我们编织的小网袋中,再加一个小猪爪粽,挂在脖子上,带到学校去,饿时再吃,蛋和小粽子挂在脖子上,许多同学看到很羡慕,因为这待遇也不是人人都有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生产队饲养着生猪,在过端午节时,生产队特地宰杀了一头生猪,犒劳常年辛苦的社员,每个劳力不分男女,分给一市斤猪肉。每个家庭无论多少人,小孩再多也没份,只按劳力分肉,我家只有母亲一个劳动力(父亲在吕城医院工作,不算劳动力),只能分到一市斤肉。

每逢年节时,生产队还在村前的水塘里,捕上一大网鱼,大多数是鲢鱼也不大,每尾约在七八百克,鲢鱼也是每个劳力分一尾,不称重,每组鱼编上号,排列在打谷场上抽签,一个劳力的有几家,两个劳力的有几家,三个……以此类推,分成若干份,大小碰运气!

常年吃不上米饭荤菜的年代,老百姓中有句俗语:“一捋一把汗,全靠端午八月半(中秋)”,意思是农民一年做到头,生产队劳动很辛苦!没有好吃的,只有在这两节时,才能吃上一顿好的。

2023-06-16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256192.html 1 3 儿时的端午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