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02日
第12版:春江潮

书读“薄”了,人读“厚”了

□ 刘天文

如今,读书是一件很平民的事。床头、案上、桌边放几本书,想读时伸手可触,闲暇时翻上几页,实在是静心、解乏的不二之选。

现在,即使在外,手边没书,打开手机,各种电子书可予取予夺。

于是,针对纸质书的忠实拥趸,某些出版社可谓知心贴肺,出版了“口袋书”,就是可装在口袋里的袖珍图书,阅读变得随性、可心。

历来对读书人的戏谑之称,“书虫”最为形象。可以想象,一只“书虫”匍匐于书页文字之上,走走,停停,看看,咬咬文,嚼嚼字,实在逍遥自在,书当然就“蛀”薄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就是翻破、磨破,这种使书“薄”的过程气势澎湃,但略显“粗鲁”,远没有“书虫”蛀薄显得呆萌可爱。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对读书由厚到薄有更精辟的论述。华罗庚所说的“厚”和“薄”,是对知识的延伸与总结,并不是真实意义上书页的“厚”与“薄”。书读“薄”了,就是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深刻透彻的理解,通过归纳、总结,本来厚厚的一本书,就可以概括到几张纸上,这样就感到书本变“薄”了。

读书,其实就是一个知识消化的过程,消化了,书当然“薄”了。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李葂,写过一首《题雅雨师借书图》,其中一句“百城深入便便腹”,意思就是书读的多了,肚子显得肥满,可不就是人读“厚”了?

同事赵姐也有类似的读书所得。她下班后逛书店是必修课,拿她的话说,“在书店翻几页书,如穿上一件铁质外衣,铠甲一样挡风挡雨。经常读书,穿上的外衣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厚,终有一天会‘刀枪不入’。”

“厚”,就是瓷实、厚重,是潜在的力量。它的外在表现,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气质,表现为风雅、自信、理智、朝气、才情……

正所谓“书味深者,面目粹润”。读书的本质,是自我修炼的过程,修炼的科目,有品行,有意志,有修养,有胸怀……这才是读书的意义所在。

书读“薄”了,人读“厚”了,在这一“薄”一“厚”的转换,意味着读书人内在的成长。有了文字的汁液滋养必将可以茁壮筋骨,也足以抵挡人世的敲打和摇晃。

2023-06-02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253785.html 1 3 书读“薄”了,人读“厚”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