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20日
第51版:情满镇江 共襄发展·乡愁篇

丹徒南乡田歌趣说

□ 陈水源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曲流行的经典老歌, 与丹徒南乡田歌和谐共鸣,农民们在广袤的田野欢唱,在美丽的乡村起舞,一边干着农活,一边唱唱田歌、哼哼小曲,借以解除疲劳、调节心情、活跃气氛。

镇江丹徒南乡地处吴头楚尾,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素有“歌乡”之誉。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辛勤劳作,即兴自发地创造了很多当地田歌、劳动号子,形成了格调清新、风格多样、音韵流畅、语言简洁明快、乡土气息浓厚的特色。

凡有井水处,必有田歌声。上世纪70年代初,还是大集体生产制,上会公社利用冬闲季节,组织万余劳动力上水利,挑筑上会水库,工地上红旗招展,人山人海,高音喇叭播放着流行歌曲、戏曲相声和“工地新闻”,村与村、队与队之间开展劳动竞赛,“同志们加油干啊,嗨啊嗨哟,相互比比看啊,嗨啊嗨哟”的劳动号子此起彼伏,回声嘹亮。一派“号子连天响,浑身有力量,万人挑土方,齐心修水库”沸腾的工地场景。

“打麦号子”是农民们在夏收季节打麦场时唱的劳动号子,人数不限。上世纪70年代初,我在生产队劳动时就耳闻目睹,并亲身体验过喊着“打麦号子”劳动的场景。当时生产队有百十亩麦子,要抢在“芒种”前全部收割登场,场地面积有二亩多,一次可铺晒十多亩麦子,如果天气好还要 “赶麦场”,一天铺两场。下午生产队的劳力就突击打麦子,脱粒工具是连枷,二三十号人分两排站开,一上一下,用力拍打麦子,连枷落地,发出啪啪的响声,很有节奏感。盛夏酷暑,烈日高温,个个汗流浃背,兴起时带头人就领唱“打麦号子”,“大麦上场小麦黄,小麦上场栽秧忙,打了一场又一场,麦子堆得像金黄”,两边应和“吆嗬来、吆嗬来”, 一边接唱上句,一边接唱下句,劳动气氛一活跃,打麦速度就明显加快。

“车水号子”场面气势不算大,但也十分有趣。在过去大集体生产年代,农村还没有柴油机和动力电,水稻灌溉主要靠人力水车,一般是五人轴,少有三人轴、七人轴,主要部件有槽筒、轴、桁、连襟、水典等。每当水稻田需要灌水时,队里就派出劳力,并指定一人当轴 ,一起将水车家伙运送到塘边,架好水车后,大家一起爬上水车,用力踏蹬车轴,带动滑板转动,水就会顺着槽筒哗哗地流到田里。这时当轴的人便会起头唱“车水号子”,“哎呀嘿嘿嗬赖嗨”, 有时兴起时就会“浇龙头”,大家一齐用力,使水车加快转动,水便可以回洒到脚上,一边大声喊唱“就嗨、就嗨”,从而使 “车水号子”达到高潮。

南乡田歌溯源久远,来自民间,源于生活。我们在平常生产劳动中看到的“打夯号子”“耘耥号子”等,农民们在演唱时歌词都是结合劳动场景即兴发挥,现编现唱。比如“挑担号子”,歌词就是“嗨唷、嗨唷”两句;又如在多人搬运或撬动物件需要使劲用力时,大家便会一齐喊“一二三、一二三”。总觉得号子一喊,人的精神状态就不一样,浑身的力气就上来了。

走进新时代,南乡田歌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乡土气息,唱响了镇江与时俱进的旋律。2004年6月,丹徒区南乡田歌代表队参加了上海世博会江苏周的表演;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三山的孙阿英,把南乡田歌唱到了艺术舞台上,在首届江浙沪吴歌大赛上荣获“山歌女王”称号;2017年5月,宝堰古镇艺术团代表作“耘耥号子”,受邀参加江苏省苏北民歌邀请赛,一举摘得金牌;同年10月,南乡田歌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群英汇》首次亮相。

但愿南乡田歌唱得更响,飞得更高!

摘编自2020年8月15日《京江晚报》

2023-05-20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251590.html 1 3 丹徒南乡田歌趣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