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20日
第51版:情满镇江 共襄发展·乡愁篇

回望姚一湾

曹德璋

一张照片,让我相遇了70年前的姚一湾。

那天上午,当这幅照片投射在大屏幕上时,参加报社组织的“老照片”辨认活动的几位长者,迅即相继认定:“这是姚一湾。”此时此刻的邂逅,蓦地将姚一湾的旧时模样,与我曾经熟悉的姚一湾渐渐叠合在一起,勾起我对它的回望……

儿时的家离姚一湾很近,出门,拐弯,穿过一条叫潮水沟的巷子,姚一湾即在眼前。记得,直到初中毕业前,我几乎是三天两头上姚一湾的,而且无论是何时到那儿去,见到的总是人来人往、忙忙碌碌的景象。现在想来,这与那时镇江的水运交通繁忙有较大关联。姚一湾是条长长的宽巷子,一头连着中华路上的大闸口,一头通往运河边的小闸口,有约半里长的一段,与相隔不远的苏北路(即今天的长江路)一南一北平行着向东延伸,这些地名本身无一不在折射着这一带因水而兴的信息。出姚一湾东头的巷口,踏上小闸口,便到了老镇江常常念叨的“河边”。眼前,小闸桥跨于河上,河面泊满南来北往的货船。置于这种环境里,当年的姚一湾能不热闹吗?

曾听人说:“不是沈万三,不来姚一湾。”言下之意,姚一湾有钱人多,其实,倘若用经商者多来诠释这句“民言”,似乎更要贴切一些。印象中,上世纪50年代时,开设于这里的油麻号远近闻名,与之相伴的,有春江里旁的旅社、做梳子的作坊、经营餐饮的“吕厨房”……有趣的是,它们都没有引人注目的门面,有时,你不经意地推开一户住家半掩的宅门,才陡然明白,原来这里也是主人从事商贸活动的场所。商住合一的格局,隐隐透出几许或不事张扬或刻意收敛的人生况味。那些年,从早到晚弥漫于姚一湾的商业气息,更多地是由隔不多远就能碰上一家的食杂店、理发店、茶水炉、面店营造出来的。自然,也有在空地上蒸高庄馒头、筒儿糕师傅们的功劳。他们的小本生意,给附近居民带来不少方便。整条巷子里,每天开门最早、打烊很迟的,要数那爿茶水炉。每到冬天的晚上更是忙得不可开交,炉前台子上,时时摆满空水瓶、铜汤婆,一旁等待的人手中,有的还拎着热水袋,一拨人走了,又来一拨……

生活的脚步匆匆,弹指间,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热闹繁忙的姚一湾,早就走进时间深处,成为一种记忆;如今,它日复一日,无奈地守望着冷清落寞。不禁令人想起一句俗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回望,其实就是静下心来,倾听岁月讲述热闹流转的故事。

摘编自2008年12月29日《镇江日报》

2023-05-20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251591.html 1 3 回望姚一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