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圣福
扬中古称太平洲,是几十个小沙洲的统称。究其名字由来,一说因洲中有众多港口,行驶在江中的船只一遇风浪,进港便可避险,于是人们赞为“太平洲”。
太平洲虽然不大,陆地面积仅二百多平方公里,但叫“太平”的却很多,如太平村、太平圩、太平港、太平庵、太平寺、太平书院等;就是叫太平桥的,太平洲上就有六座,可见人们对“太平”生活的祈盼是多么强烈。
新坝镇太平桥
新坝镇的太平桥横架在陆家港(现叫丰收河)上,起先只是个木桥。由于当年那里是新坝西北地区的中心地,桥东很快便形成一个小集市,方圆几里的百姓,平日买卖都在太平桥。
清咸丰年间,地方仁人筹资将小木桥改建成三块长条麻石桥。桥宽四尺、长一丈五尺。自建了石桥,这一方更兴旺起来,尤其是蚕桑业。当时陆家港两岸,桑树连绵不绝,周围群众家家养蚕。蚕茧上市高峰,江南江北的缫丝人员,纷纷在太平桥两边,搭棚砌灶,架起缫车,日夜不停地为蚕农缫丝。遗憾的是,1945年前,陆家港两岸桑树尽毁,往日繁荣随之消失。
在上世纪中叶的水利改造中,陆家港被裁弯取直,老太平桥随着部分老港段的填平也作废。在原桥往东40余步处,1980年新建了一座单跨混凝土桥,2012年又重建为钢筋混凝土横梁桥,桥与路相平,桥宽可并开两辆汽车。
三茅街道太平桥
三茅街道的太平桥有三座,它们分别架在中八桥港、三茅大港和三德港上。
中八桥港上的太平桥距夹江约七百米,连接滨江和普济两个村。此桥建于清末,据说桥建成之初,桥西的祝家埭很不太平,年年闹火灾,迷信的村民便请建桥的作头师傅来将桥面动了动,并起名“太平桥”。在薛家宗祠迁到桥西建成大王庙后,这里一度兴旺起来,形成一个小集镇,每天人来人往。
但太平桥作为交通要道终归不会太平。1939年,新四军为阻止下洲的日寇侵犯上洲,用大火烧断桥面,捣毁了石桥。日本鬼子于是抓民工砍伐附近的大树,重新架起一座木桥。后来,由于反动势力在这里活动频繁,危险系数增大,普通百姓不敢再来做买卖,人气越来越衰落。
在上世纪中叶水利改造中,中八桥港上的太平桥变身为涵闸,小桥流水的形象从此不再。
三茅大港上的太平桥不知是何时退出历史舞台的,本世纪之初,在建造环城南路(现名迎宾大道)时,一座新的太平桥出现在三茅大港上。2013年,为举办第八届江苏省园博会,新桥得到进一步拓宽,如今这里车辆川流不息。
三德港上的太平桥在民主村境内,始建于清咸丰年间。尽管桥上刻着“太平桥”三个字,但人们习惯称其为陆家桥,因为这里的居民全姓陆,桥又是陆家先人募捐所建。2009年,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于道路改造需要,此桥被拆除。
经开区太平桥
经开区太平桥在德云村境内,是詹天港上仅存的一座麻石桥。虽经百余年风雨剥蚀,桥脊上“太平桥”三个阳文字仍清晰可辨。
原先此桥是老郎街往来玉皇庙(现永胜集镇)的必经之地,行人车辆不断。桥建成后的头几年,附近的人家都太平无事,并且风调雨顺,人们觉得是这座桥给他们带来福祉,便称其为“太平桥”。方圆数里内,过继给太平桥的小孩很多,至今,仍有一些人会前去祭桥。
1954年8月,扬中遭水灾,抽水船在去芦滩圩、芦大圩(现属德云村1组、2组)救灾时被桥挡住。不得已,人们只得将桥面临时提升,不慎将一块麻石摔断。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为安全起见,人们用一块楼板填在两块麻石中间。现今,太平桥仍由两块麻石和一块楼板组成,宽约4尺,长有丈余。
油坊镇太平桥
油坊镇的太平桥并不架在太平港上,而是架在六圩港的一条支港上。此桥处在十六圩和母子圩之间,是当年老郎街来往镇海庵的一条交通要道。
据说,此太平桥是开明实业家张献之出资所建,桥长一丈八尺,桥厚一尺有余。当年,在鸣凤乡中滩村创办“江东蚕种制造场”发家的张献之共捐建了十多座麻石桥,如镇海庵桥、五墩子桥、福寿桥等。
太平桥在上世纪中叶开挖红旗河时退出了历史舞台,随它一同消逝的还有那条通向中滩的支港(被填平)。
“放眼烟波千万事,太平地处太平时。”如今太平洲上的人们,正生活在和平、富裕的太平盛世,先人所祈盼的“太平”日子,已真正得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