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05日
第12版:春江潮

走进文学殿堂 感受文学荣光

——中国现代文学馆参观速记

□ 郜志坚

是日周五,天气放晴,艳阳下的江南水乡,正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

子规声声里农家耕田忙,东风轻拂处牡丹朵朵香,在这最美的人间四月天,到处都是醉人的春光。

下午2时许,高铁丹阳北站宽敞明亮的候车大厅,来了一群特殊的旅客,这其中有村党委书记、教师、医生、护士、企业家、农民、杂志主编、退休干部和小学生,最大的74岁,最小的只有11岁。这支20多人的队伍,是丹阳市吕城镇作家协会的乡土作家和文学爱好者。他们由镇人大主席陈志明带队,从这里启程去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那是他们心中最高的文学殿堂。

第二天上午10时,他们来到天安门广场。脚踏厚重的广场大地,沐浴天安门的阳光,仰望人民大会堂的星空,重温纪念碑先烈们的教诲。他们把家乡与天安门联系起来,现在的农村农民富裕了,种地不再是为了口粮。村党委书记说,如果每一个党员都是一面旗帜,红旗就会像海洋。教师和医生更加坚定对事业的忠诚。企业家们铭记着时代的良心和道德的力量,感到肩上沉甸甸的社会责任。

他们来这里是为了寻找共和国的记忆,汲取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他们要从这里出发,在乡镇振兴的路上坚毅前行。他们懂得把中华复兴的蓝图变为现实,不仅要靠辛勤劳动的汗水,靠科技靠智慧,还要用长满茧花的手拿起笔杆子,写出锦绣文章,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

中国现代文学馆由巴金题写馆名,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文学博物馆。下午2时许,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陈涛,早早地站在大门前迎接。在讲解员的引领下,首先参观了“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现代作家书房展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展。站在冰心、孙犁、箫军、臧克家、丁玲等大家的书桌前,感叹大家几代人在课堂上书本里见到的名字、听过的故事、读过的文章,是多么亲切。在一个个耳熟能详的英名下驻足,在一部部仰慕已久的文学巨著前停留,在一件件弥足珍贵的文物旁沉思。玻璃橱柜里陈列着作家们一份份呕心沥血凝结的文稿,这是今天特地从文库中移过来的。王馆长对这些文稿作了重点讲解,热情地与大家互动。

在这里探寻文学巨匠的足迹,聆听历史的回声,净化自己的心灵。《吕城》杂志主编庞云初倾心研读孙犁作品几十年,孙犁的精神风范和艺术成就感人至深。他在孙犁的书桌前久久不肯离去,决心早日将研究成果发表,告慰先辈。

文学馆二楼的会议室里,洋溢着轻松活跃的气氛。王馆长介绍说,中国作协刚刚举办了“作家活动周”,通过活动培育中国文学人才队伍,带动作协更好地面向作家,面向基层,面向社会。

中国文学馆贯彻服务基层文学团体,联系广大作家,举办活动推动文学创作更好发展。建馆以来,第一次接待来自基层乡镇的作家协会会员、文学爱好者和热心支持文学事业的村干部,感受到来自最基层人民的文学情怀,来自大地的蓬勃文学力量。《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陈涛高度评价了《吕城》杂志,这是唯一的全国乡镇级内刊文学杂志,已成为地方的一张文化名片,为乡镇振兴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隔日上午,大家一早来到老舍纪念馆。在这座普通的四合小院里,老舍先生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16年。《方珍珠》《龙须沟》《茶馆》《西望长安》等部部都是经典,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可他却说自己是把热血洒在纸上的“文艺界中的一名小卒”,令人高山仰止。

走进鲁迅纪念馆,大家重温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和鲁迅先生爱国奋进的一生。“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默诵着先生的经典诗句,感受着先生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伟大人格魅力,牢记着先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革命精神,心中无限感慨。

三天的北京之行很快结束了,可文学巨匠们奋斗的历史,旧日的时光,难忘的岁月,都牢牢铭刻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久久不能忘怀。

每一个时代的历史使命不同,每一个人的社会责任也不尽相同,而文学带给我们的体验都是共通的。正如巴金所说:我们有一个多么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作家留下来的杰作。它们支持我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使自己变得更善良更纯洁,对别人更有用。

2023-05-05 ——中国现代文学馆参观速记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249059.html 1 3 走进文学殿堂 感受文学荣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