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黄胜国
镇江东郊有一处名叫千棵柳的地方。位于焦东象山镇长江村东片护堤坝北面外侧湿地江滩上。是由单一树种千余株柳树组成的柳树林,现存在东西江滩二处。其中焦东最大一处千棵柳树林约1公里长,80至100米宽,另外一处千棵柳位于焦东垃圾填埋场东侧,面积较小,2处柳树林相距2公里不到。
关于千棵柳的历史沿革背景情况,目前可以查阅到最早史料记载是在《光绪丹徒县志》(何绍章、冯寿镜 清光绪5年1879年撰修)里。
《光绪丹徒县志》卷首有地图标注了千棵柳地名,位置大约在今天象山以东,焦东长江江滩一带,南面到江苏大学京江学院北大门附近。现今大致位置是禹山路与谷阳路交叉口朝北进入,靠近中冶蓝湾小区北面,经过原长江村村委会东西两侧数百米江边。该志书里关于千棵柳文字还有两处记载:“咸丰年间云南通海知县吕之朴世居焦东吕家圩,村名沿用至今”。另有一条“荒村录”有“千棵柳”一名。
1998年版《象山乡志》记载:“民国25年(1936年),镇江县城区(一区)划焦东乡为象山、京岘、斧鼎、千柳4个小乡。民国27年(1938年)8月,象山、京岘、斧鼎、千柳4乡合并,称焦东乡。34年(1945年)复将焦东乡分为象山、京岘、斧鼎、千柳4乡。37年(1948年)10月,4乡合并复称为焦东乡。1956年4月,原京岘、斧鼎乡的部分自然村划给千柳乡,其余划象山乡。同年9月,千柳乡合并给象山乡”。
1995年版《润州区志》记载说,“汝山乡长江行政村,东界江苏工学院,北临长江,村委会驻卢家圩。1959年,建立千柳大队,‘文化大革命’期间易名,因北临长江而得名。1983年,撤大队建行政村,有吕家圩、东八岸、西八岸、卢家圩等8个行政村。”
《镇江地名录》(镇江市地名委员会编印,1983版):“长江大队,原名千柳大队,驻地在吕家圩”。千棵柳村实际是由卢家圩和吕家圩两个小村子组成的。中间间隔了一条小河,后“千棵柳”村名易名为“长江村”。“长江村”村名一直沿用至今。总结历史上长江村的地名叫法:先后有过千棵柳村,千柳乡,千柳大队,长江村四种。2013年千棵柳所在的吕家圩、卢家圩拆迁已经不存在。
历史上名人谈及千棵柳地方,有诗文可以考据有清郑板桥作《菩萨蛮宿千科柳》,词云:“渔家泊在清淮口,西风稻熟千科柳,茅店挂新红,酒旗青更浓;买酒将鱼换,得酒船头转,岸上打场声,渔歌水上清。” 另有民国时期才子卢冀野(1905-1951),于1934年春郊游镇江曾作《京口春游,次荆公西太一诗韵》六言诗云:“倦矣天涯羁旅,几回梦到村西。门外千株杨柳,归来燕子凄迷。”他又在诗末注释中批言:吾家本丹徒,祠墓千棵柳村。余数过京口,迄未能往。
在镇江民间还有关于千棵柳这样一个故事传说:清朝时候,镇江本地有一个人做了朝廷高官,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凯旋之际,看到居住在长江边上的老家乡人年年遭受长江洪水灾祸水患之苦,他便把皇帝赏赐给他的财物全部捐赠出来,变换钱物,购买大量柳树,在家乡堤坝外长江滩涂种植,种植了整千棵柳树,保护了江水对堤坝冲刷塌陷造成的危害,从而由此避免了夏季水患破堤之灾。
综合历史资料,可以佐证镇江焦东长江村东侧的千棵柳林的历史沿革情况,据此可以推断,在晚晴光绪年间之前,就有千棵柳地名,栽种柳树生长成林。距今至少已有150年以上历史。
如今走到千棵柳附近,远看是一片茂密森然的壮观树林,走进树林里才感受到植物生命的强大与震撼。数百上千棵柳树直立或者少数枝干倾斜,生长在湿地滩涂上,茂密繁盛,很多树围有1米多,主干明显,但多在树高2米多处分叉生长,显然这是很多年前经过修剪整枝以后形成的长势树形。实际探查中发现很多柳树已经主干空洞,主干内部朽烂中空,只剩下外面的圆形木质化韧皮部位还分枝生长抽条发叶。在一些空洞的树洞中共生或者寄生着很多野生花卉。形成千棵柳树林里特有的植物共生奇异现象。很多柳树主干和枝条上生长着长须般密布的气生根,可见在夏季江水上涨时节,这片柳树林曾无数次被淹没过。生长在江水中的柳树为了呼吸而长出了气生根。也显示出以前长江水位的高低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