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05日
第10版:西津渡

沈德潜在镇江编纂《古诗源》

□ 于锡强

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熠熠生辉,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无疑是诗。诗书易礼乐春秋传承至今,《诗经》为六经之首。以言志、以抒情,七情六欲,彻透天地,天人合一皆存诗中。诗在人生中不可或缺,是取之不尽的宝库,百学不厌受益无穷。沈德潜在镇江编纂的《古诗源》也是近代流行的古诗读本。

沈德潜(1673一1769),字碻士,号归愚,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22岁那年考中秀才,被录为长洲县庠生,他是一名大器晚成的饱学之士。沈德潜少年丧母,父亲靠坐馆授徒维持生计,家境很是一般,一家人衣食不周,生活窘迫。从23岁起沈德潜不得不去做教书先生,边赚些碎银养家,边继续科考之路。但这一路走得很慢很不顺。从第一次参加举人试开始,他几乎每科都赴试,每次都落榜,十六次乡试,十六次败北,恓恓惶惶,一考就是四十多年。但沈德潜不信不弃、愈挫愈奋,乾隆三年(1738)的乡试他又去了,这一年他66岁,终于等到了“转运年”,成了一名白发举人!接着会试中第65名;67岁,殿试后,中二甲第8名;70岁,散馆考试他考了第四名授翰林院编修,成了皇帝的近侍之臣才开始了高光人生,后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在未得功名前沈德潜以授徒教馆为生,过了40余年的教馆生涯。在江南一带很有名声,尽管处境并不如意但他并未弃学,在奔波生活之余勤奋读书,十六岁前已通读《左传》《韩非子》《尉缭子》等书。他早年师从叶燮学诗,曾自谓深得叶燮诗学大义所谓“不止得皮、得骨,直已得髓”,其自负可见一斑。他将叶燮精英化的理论与大众所需要的价值标准结合起来,构建了宏阔融通,成为普通文人所接受的诗史框架。

44岁那年他来到京口住在见山楼做了三年教馆,在此期间他编纂《古诗源》一书,将先秦至隋各个时代的七百余首诗歌收录其中,并对大部分诗作加以评注和考订,全书共十四卷。除《诗经》《楚 辞》《离骚》已备不收而外,但凡郊庙乐章里谚童谣无不收录其中。他自称“虽不敢谓已尽古诗,而古诗之雅者略尽于此,凡为学诗者,导之源也 ”。他在书前撰《序》说明取名为《古诗源》的原因:“诗至有唐为极盛,然诗之盛,非诗之源也。……则唐诗者,宋、元之上流,而古诗又唐人之发源也。” 既然所选皆是唐以前的古诗,追根溯源古诗是唐诗的源头,故取名《古诗源》。

他在《例言》中对列朝诗歌逐一予以简短而精要的评论:“康衢击壤,肇开声诗。上自陶唐,下暨秦代,韵语可采者,或取正史,或裁诸子,杂录古逸,冠于汉京,穷诗之源也。诗纪备详,兹择其尤雅者。”如收录的《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与我何有哉!”言浅意深,明白如话。展现了丰富的社会活动内容。

“苏李以后,陈思继起,父兄多才,渠尤独步,故应为一大宗。邺下诸子,各自成家,未能方埒也。嗣宗触绪兴怀,无端哀乐,当涂之世,又成别调矣。” 他对曹操、曹植及建安诸子、两晋诗人中左思、陶渊明,刘宋诗人中谢灵运、谢朓和鲍照特别推崇。

“萧梁之代,风格日卑。隐侯短章,犹存古体。文通仲言,辞藻斐然。虽非出群之雄,亦称一时作者。陈之视梁,抑又降焉。子坚孝穆,并以总持。略其体裁,专求名句,所云差强人意者耶。梁时横吹曲,武人之词居多。北音铿锵,钲铙兢奏。企喻歌、折杨柳歌词、木兰诗等篇,犹汉魏人遗响也。北齐敕勒歌,亦复相似。”这是他对南北朝时梁、北齐诗歌的评价。

“北朝词人,时流清响。庾子山才华富有,悲感之篇,常见风骨,所长不专在造句也。徐庾并名,恐孝穆华词,瞠乎其后。” 他对徐陵、庾信极为推崇。体现了他反对绮靡而注重诗歌社会内容的宗旨。

“隋炀帝艳情篇什,同符后主,而边塞诸作,矫然独异,风气将转之候也。”这是对隋代诗歌精到的评价。

沈德潜是一位有眼光的选家,《古诗源》因篇幅适当,笺释简明,成为近代流行的古诗读本。后世的扫叶山房刊出的石印本名为《评选古诗源》,说明此书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选编辑录”还有“评介注释”。诗后评语不乏精当或具有启发性的见解。

沈德潜在《序》的篇末写道“康熙己亥夏五长洲沈德潜书于南徐之见山楼”表明此书成于镇江。沈德潜到京城做了高官后仍怀念在京口的日子和结交的诗友,他在《怀南徐诸子》诗中写道:“海岳庵前结古欢,归来每忆旧诗坛。百年身世知音几,两地关河会面难。南国霜清吴苑晚,西津木落大江寒。何时更踏三山顶,万里登临眼界宽。”抒发了浓浓的思念之情。如今见山楼虽已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但在这里的编纂《古诗源》仍在世间流传历久弥新。

2023-05-05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249041.html 1 3 沈德潜在镇江编纂《古诗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