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昭昭
镇江自古以来文化名人辈出,列数近现代的文化名人,柳诒徵先生无疑是闪耀在中国文化界的一颗璀璨之星。他于1880年生于江苏镇江,1956年去世。父亲是位教书先生,在柳先生五岁时,父亲去世,家境陷入了困境。其后,柳先生跟随母亲到外婆家度日,时常接受救济,但他发奋读书,厚积薄发,为日后从事教书育人的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据柳先生在《自传》中陈述:1900年变法兴学,南京开编译书局,以陈善余先生的介绍,至局中编教科书,月薪四十元。1902年随江阴缪艺凤先生至日本,考察教育数月。归国后仍在书局编书,次第与友人创办南京思益小学、江南中等商业学堂及镇江大港小学。办商业学堂时,月薪八十元,遂辞编译局事。后又兼江南高等学堂、两江优级师范教习,月薪一百二十元。1915年任南京高等师范国文历史教员,兼河海工程学校教员。翌年,辞河海,专任高师事。嗣高师改大学,任历史教授,与同事诸教授创办《学衡》及《史地学报》杂志,提倡学生研究,反对教育界贪墨。
从柳先生的学术成长过程来分析,陈善余(柳诒徵父亲的学生)将其介绍到江楚编译局工作是其职业生涯的一个转折点。正是在陈善余的帮助下,他的人生有了一个宽广的舞台,接触面日益宽泛。据柳先生自述:“那时译书局在南京中正街(今白下路)祁门会馆,和义宁陈伯严先生(三立)对门,时常亲炙,粗闻其诗古文绪论。陈戚通州范肯堂先生(当世)常游金陵,寓居陈家,我也常请教他。同时通州名人张季直先生(謇)做文正书院山长时,我应过一回考试,他就赏识我。后来他因有人请他做一部书的序,他托缪先生找一个人代做,缪先生叫我代做,他看了也称很好,所以我就常去拜见他。及至办商业学堂,张先生担任过一次监督,更和我是宾主了。张先生办南通学堂,要请我到通州教书,范先生也力劝我,我因在缪先生门下,待我极好,我不忍离开缪先生,婉言辞却。但因到通州之便,与江易园先生(谦)相晤,江先生告我以‘三不敷衍’宗旨:一不敷衍自己,二不敷衍古人,三不敷衍今人,我为之极端倾倒。后来江先生任高等师范学校校长,请我教国文。我更常听到江先生许多名论。”此段自述中提到了陈三立、张謇等文化名人,尤其提到了江谦,正是江谦在1915年聘请柳诒徵担任南京高等师范专科学堂历史教员,方才给了其教书育人一个更大的舞台。
柳诒徵出生于教师家庭,在人生困难的时候,是父亲的学生伸出了援助之手,将其推向一个适合自己的舞台。对于师道传统,柳诒徵存于心、践于行。学衡同仁中,柳诒徵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桃李满天下,这是他人生成功之一面。历史地理学家胡焕庸在《怀念柳师翼谋先生》一文中回忆:“当年在鸡鸣山下同窗共学的级友共有三十八人,毕业后历经六十寒暑,如向达、王庸、范希曾、王玉章、缪风林、景昌极、周光倬(汉章)、钱堃新、张廷休等近三十人都已先后作古,也有音问久寂不明现状的,确知尚存考仅徐震堮、陈训慈、夏崇璞、何绍科、张其昀、陆鸿图、刘文翮、方培智(园圃)、胡焕庸等诸人,也都成为白发苍苍的八旬老人。回忆过去成贤街畔、大石桥头的旧事,展望太平洋上、喜马(拉雅)山前的未来,能不感慨万千,兴我鸡鸣起舞的遐想。”这份名单所列的柳诒徵的学生,都是二十世纪著名的文史学者,这是一名教师的无限光荣,是一名学者的无限光荣。
柳诒徵先生教育学生倾注了很多的心血,他是一位能把从事的职业和热爱的事业有机结合,带着理想坚守在教书育人岗位上的教育家。史地学家张其昀在《吾师柳翼谋先生》中回忆:“柳师美仪容,长髯及胸,发音宏亮,壮严而潇洒。他教学生,重视修养。当桂花开时,他引导我们到鼓楼岗一个佛寺去欣赏;当枫叶红时,带我们游栖霞山;曾在秦淮河畔蒋家第宅看过花园里的假山,也曾去过清凉山扫叶楼,吟味‘山回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的意境。”
柳诒徵教育学生始终要求真和求实,研究任何问题都要接触第一手材料,做到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历史学家郑鹤声在《记柳翼谋老师》一文中回忆:“他要学生平时以阅读正史(二十四史)为主,并经常从正史中出许多研究题目,要我们搜集材料,练习撰作能力,由他评定甲乙,当为作业成绩,并择优选出在《史地学报》或《学衡》上发表。”在此,郑鹤声提到了《学衡》,以此可见,柳诒徵支持《学衡》出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给学生科研找到一个很好的发表平台,出发点和落脚点都甚为简单。
历史学家蔡尚思虽非柳诒徵的学生,但一直对柳诒徵以师相称。蔡尚思在《柳诒徵先生之最》一文中说到:“柳先生博通古今中外,是编著新型历史教科书最早、最多的。他在一九〇一年于南京江楚编译局任编辑,就编成《历代史略》一书,是我国第一部新型历史教科书,略等于今人所说的中国通史。……从一九一六年起以不到十年的时间,又编出《东亚各国史》一套大学世界史教材,包括《日本史》《朝鲜史》《印度史》《北亚史》《南方诸国史》《南洋群岛史》六种,其中的《北亚史》,述到‘俄国与蒙古之关系’‘最近中俄交涉’及‘苏俄革命后中俄之交涉’为止。对柳先生的博通古今,几乎无人不知道,对柳先生的博通中外,知道的人可就很少了。在柳先生的著作中,《中国文化史》也是大学讲义。此书可说传授最广,旧时各种中国文化史无不滥觞于此。”蔡先生列举了柳先生众多作品,一是强调他的学术成就,更是在告诉大家,柳先生这些作品撰写的出发点是为了教学,属于教科书系列。以今天的眼光审视,教科书多为编写,著作多为撰写,前者可以大量参照别人观点,后者更多是自己的研究心得,后者的学术性明显高于前者。但柳先生编写的教科书并非如此,既是教科书,更是著作,是二者成功结合的典范。
柳诒徵尽心尽力地教书育人,更是执着地从事学术研究,用时下的语言概括,他是一位教学、科研平衡很好的大学教授。沈迈士在《缅怀柳翼谋先生》一文中深情地回忆:“我一生往来南北,多接巨人长德,其中最佩服的有三位,一是蔡元培先生,那是北大的老校长。一是我家尹默先生,对我文学上很有启迪。再就是翼谋先生,柳老道德学问早为世钦,精深博大,包罗万有,探本知源,凡有所言皆有所据,无不烛照洞见,示其全而不固其偏,皆由万卷胸罗,历世既深而得。”这一评价甚高,宏观上将其与蔡元培并称,兼具道德学问。更是强调他的学问“精深博大,包罗万有,探本知源”。这一评价没有丝毫夸大,柳先生的学问也着实做到了“所言皆有所据,无不烛照洞见,示其全而不固其偏,皆由万卷胸罗,历世既深而得”。
柳诒徵是一位“大先生”,他认为近代以来学习西学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是中国的传统学问也不能丢弃。因为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各个学科的滋养和各类人才的支撑,任何一个方面的偏废都是功利主义的教育,这样的教育与创造健康社会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他更认为从事教育是一项高尚的职业,身为学者要以纯粹学术为主业、以教书育人为使命,“我所最不解之一事,即办学堂者以舞弊赚钱为通例……为朝奉赚钱可也,为小贩赚钱可也,为买办赚钱可也,为西崽赚钱可也,为水手、为茶房、为苦力赚钱可也。读书讲学,号为士夫而赚钱,而志在赚钱,而舞弊作奸以赚钱,不可也”。柳诒徵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