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义平
早春时节,宝华玉兰率先报春,满树芳华竞相绽放,花硕如莲香气袭人,这是宝华玉兰一年中最艳丽的高光时刻,只见山下车水马龙,踏春的人们呼朋唤友、三五成群来到这里欣赏被誉为“植物大熊猫”的珍稀树种,寻找春天的气息。
宝华玉兰是郑万钧先生于1932年在宝华山北坡的天然次生林里发现的。那时他才28岁,在中国科学社生物学研究所任植物学研究员。为摸清江苏的树种资源,受研究所派遣,他不辞劳苦常年跋涉于荒山野岭,采集树木标本。他在宝华山锅底洼谷地山坡发现并首先采集到一种玉兰属新品种,它树干直立,呈灰色或淡灰色,手感平滑,仅存18株。成年植株超过10米,与毛竹、紫楠、野核桃、枫香等伴生,但林下岩石裸露,未见其幼苗。每当春季,未叶先花、花大如莲,匙形的花瓣由基部沿中线向上呈紫红色由深渐浅,长约15公分,宽约4公分,它不同于花期相近的紫玉兰,更不同于白玉兰,它是介于玉兰和木莲之间的一个自然特有物种。
郑万钧把采集到的标本,送给林学界学术泰斗陈嵘教授鉴定,确认是玉兰科植物中新发现的品种,其稀有程度堪比大熊猫,遂以宝华山名给新品种命名为宝华玉兰。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宝华玉兰和许多亚热带植物,远在300万年的新生代曾繁荣地生活在东亚大陆。后来因气候变化,历经冰河期严寒的侵袭,全球气候变冷,多数物种灭绝,部分物种南移。而宝华山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山峦起伏地形复杂,雨水充沛,土壤肥沃,小气候温和,在沟谷坡地保存了宝华玉兰、南五味子、南京椴和紫楠等渊源古老的树种,是研究古气候、古植物的活化石。经专家呼吁,现在宝华山已经被列为国家级森林保护区,宝华玉兰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极危种,是全球绝无仅有的瑰宝,是镇江的骄傲,它和虎凤蝶一起成为江苏仅有的两张生物名片。发现宝华玉兰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林业大学郑万钧教授,人称“宝华玉兰之父”,他虽已作古,但是他的贡献却在科学界永驻。
郑万钧教授1904年生于徐州,1923年以优异成绩从江苏省第一农校毕业,次年调入东南大学,破格提升为树木学助教。1929-1938年任植物学研究员,1939年获法国图卢兹大学森林研究所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云南大学、云南植物研究所、中央大学、中山陵园植物园、南京林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任职。1953年评为一级教授,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历任中国林学会第一届理事,第二、三届副理事长,第四届理事长和全国政协第四、五届委员。
郑教授治学严谨,重视调查研究,曾在华东、西南等地从事森林植物的调查研究,调查各地区的树种组成、分布和生长过程,积累了大量第一手材料。1945年郑万钧和胡先骕教授,共同对四川万县的标本进行研究,发现它与日本第三纪地层中的化石十分相似,遂联名日本古植物学家代三木茂教授正式建立水杉新属和命名水杉新种,论文于1948年发表,立即成为轰动植物学界的珍闻,被誉为二十世纪植物学上最重要的发现,是中国科学家作出的伟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水杉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树种。1973年建立水杉母树管理站,如今,已在国内广泛栽培成功,并成功引种至亚非、欧美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郑教授一生先后命名了100余个树木新种和三个新属。“文革”期间,他为编写《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组织了全国两百多个单位、五百多位科技人员,历时三年完成,于1978年出版,同年被评为林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郑万钧晚年主编的《中国植物志》第七卷准确地鉴定了我国已发现的全部裸子植物种系,建立了一个新的分类系统,阐明了各种系的地理分布区,好评如潮,1981年获林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遗憾的是,他有生之年未能见到他主编的这一巨著问世。
可以告慰郑教授的是,为了保护宝华玉兰,1984年建立了面积为34平方千米的江苏省句容宝华山自然保护区,1996年又升级改建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他们从上世纪 80年代开始对宝华玉兰进行了采种育苗和人工栽培,目前年产宝华玉兰良种优质苗5万余株,各种规格苗木达10万余株。对宝华玉兰成年植株进行了筛查,对遗传性状优良及变异单株进行了扩繁,积极选育。2021年完成对母树挂牌认证工作,通过留优去劣、配方施肥等一系列的措施,减轻了宝华玉兰结实大小年的现象,还发现了22株天然种群野生成年个体,落叶阔叶林下也发现有宝华玉兰幼树,丰富其遗传多样性。与此同时,还实施了“异地迁移保护”策略,上海植物园2017年引种的5株宝华玉兰,已经盛开在木兰园。目前宝华玉兰在南京中山陵、雨花台等地城乡园林绿化与生态景观建设中均有较好的应用,未来将有序扩大栽植范围,提升林木数量基数,为资源保存打好基础。更让人惊喜的是去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植物专家在湖南北罗霄国家森林公园发现了宝华玉兰,这是90年来在镇江宝华山之外的首次发现,拓展了该极危物种的自然分布区,对保护这个野生资源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为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