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锡强
镇江地处长江和大运河交汇处,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水上客货运输由来已久。鸦片战争后作为长江干流上第一批开放的通商口岸,英、美随即就有五艘轮船专驶镇江-九江-汉口一线。港口码头由原来自然港湾驻泊木帆船,逐渐向靠泊轮船的近代港口发展。1873年招商分局开始自营了长江航运。港口最繁忙时有60多家小轮公司,年吞吐量120万吨以上,日客运万人次以上。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因上班离家远急需买辆自行车。那时自行车凭票供应,没票有钱也只好干瞪眼。好不容易上海亲戚帮忙弄到一张票,我便去沪提车。哪知铁路不给托运,一筹莫展中表弟说乘船可带自行车,于是便排了两个小时队买了船票乘船回镇江。带着崭新的自行车早早到十六铺码头候船,夜幕下的黄浦江畔,汽笛声声,马达轰鸣,灯光璀璨,万国建筑博览群一览无余。晚上十点汽笛一声长鸣,我乘坐的长江大轮到了,我只记得是东方红号,但记不清是几号了。
我是首次乘大轮船,远望江中即将停泊的大轮,我觉得那简直就是一幢大厦。船身有百米长,水上有四层,听说水下还有两层,高大雄伟,威风凛凛;船尾飘扬着五星红旗,鲜艳夺目。
我推着自行车手持船票,排队检票进入大轮。我买的是四等舱,乘务员将船票换成某层某号的卧室牌。四等舱是面对面的两排铁架子床,共有十六个床铺。两边是门,门外是走道。我好奇地摸摸墙壁,那是白磁漆刷的,光滑滑的。躺在标有“东方红某号”红字的白床单上,还有盖的毛毯,非常惬意——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在不考虑时间的前提下乘船无疑是最舒服的!
票价低廉的轮船是多数平民百姓长途旅行的首选。我在船上乱逛,看到几个农民模样的人也在船上到处看,正当他们抚摸着墙和门感慨时,突然一个女同志从门里面走出来。等他们看清门上写着“女厕所”字样时惊讶不已,说轮船上的厕所真干净!后来我出差到南通、汉口坐大轮大多买四等舱。有时买不到票则选择坐五等舱,那是大房间,床铺一排排每排有三层。我也买过三等舱,价格要高一点(出差高出四等舱的费用要自贴),室内环境宽松一些。大轮上还设有一、二等舱,条件就更好了。客轮上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开水间、洗漱间、厕所、浴室、医务室、餐厅、小卖部、邮电所……在小卖部可买到市面上紧俏的 “飞马”“大前门”等香烟。五等舱之外还有大轮水下最底层的散席票,大空间,不甚明亮,通风不畅,价格十分便宜,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几十人甚至几百人各自随意在铁地板铺一张席子、有的只垫个硬纸板。随身带的各式物品,有大箩小筐,盛鸡鸭的是用竹编的扁圆形镂空篓子,上面有盖,竹篓虽浅平但是特别大,根据小鸡小鸭的实际情况设计得很实用。每个竹篓能盛小鸡小鸭数百只。竹篓下兜着绳索,可用扁担挑起。还有硬木包装箱(装有机械配件或螺丝等)等大包裹,甚至还有带八仙桌等大件家具的。
我逐渐了解到长江客运的航线有汉申线、汉宁线、汉渝线等。汉申线是汉口至上海,停靠汉口、九江、安庆、芜湖、南京、镇江、南通、上海。汉宁线是汉口至南京,汉渝线是汉口至重庆。上世纪70年代长江客轮大多是以国产新轮船东方红ⅹⅹ号命名,全国劳模杨怀远就在东方红客轮上工作。
轮船起航后在远光灯的照射下,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望无际的长江航道。客船的汽笛声划破了江面的夜空,两岸的景色变得朦朦胧胧,犹如雾里看花。螺旋桨在船尾搅动起白色的浪花,不停翻滚。等天逐渐亮了,坐在床上也能看到两岸风光。我站在走道倚扶船舷,江风扑面,海鸥就在不远处飞舞,颇有情趣。长江下游宽阔的江面,给人留下海面般的感受。溯江而上不同的江面不同的景色,岸上的村庄、树林、山峦、河道、农民、牧童,以及渔船下网、鱼鹰捕鱼,大帆船鼓满风帆摇桨前行,让我眼花缭乱。江面上大小船只穿梭来往都离得远远的,避开大轮过后那很深的一道水槽漩涡。有次我突然看见江中一排黑影穿梭于浪中,一拱一拱的,有七八条,只能看到它跃出水面的一点背脊。有人大声叫:江猪(江豚)、江猪!一会儿便不见了。
轮船每层都设有餐厅。餐厅是玻璃门窗,小桌子、木凳子摆放整齐。饭菜物美价廉,早餐是粥、馒头、包子、菜汤面,还有榨菜、腌萝卜条;中午、晚上是米饭、盖浇饭等,配有多种菜肴供应,比火车餐车的更可口实惠。经过十多个小时的航行,中午抵达镇江港。
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的飞速发展,长江上建成多座大桥,高铁、高速公路不断延伸,人们不再选择乘轮船出行,长江客轮离我们已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