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10日
第10版:西津渡

古今趣俗话惊蛰

□ 汪小科

惊蛰,又名启蛰,是仲春时节的开始。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意即因冬眠而蛰伏于泥土中的昆虫被春雷惊醒。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极具特色的一个节气。

农忙正当时。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道:“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起来”。我国劳动人民历来重视惊蛰这个节气,并将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在华北,人们有“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的防旱保墒经验谈。在江南,人们要适时追肥,浇水灌溉,防止湿害。在华南,人们也需做好早稻播种和秧田防寒工作。待气温回升,还要对茶树进行修剪和施肥,对各类果树也要施好花前肥。每逢惊蛰到,恰是农忙正当时。

祭祀敬雷神。《周礼》中记载:“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可见“惊蛰”一词源于雷声。古人认为雷神是鸟嘴人身、背生双翅、持锤擂鼓的神灵,故在每年惊蛰之时都会祭祀雷神,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惊蛰虽不及立春的唯美和春分的暖煦,是一个寻常的过渡节气,人们的祭神行为也多是出于自发和自愿,但在我国的很多地区,每到惊蛰,家家户户都会贴上雷神的招贴画,然后摆上贡品,以祭神灵,或是去雷神庙燃香祭拜,虔诚祈愿。惊蛰节气看似平凡,实则响亮。

养生好食俗。在我国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食俗,人们将“惊蛰吃梨”寓意“害虫分离”,“梨”谐音“离”,意在让疾病远离身体。从养生的角度来看,惊蛰时节,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极易口干舌燥,感冒咳嗽。而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祛火怡神之功效。梨可生食或榨汁饮用,阳虚胃寒的人也可将梨制成羹汤或小吃,如蒸梨、梨汤等。惊蛰吃梨还可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增强体质,远离病菌侵扰。在苏北和山西一带,还流传有“惊蛰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谚。

民间古习俗。在广东民间,因有“祭白虎化解是非”的说法,所以惊蛰这一天有“祭白虎”的习俗。在古人看来,老虎既可怕又可敬。白虎星君是战伐、杀戮之神,也是口舌、是非之神。如果“犯白虎”,一年之内必有小人横行,前程诸般不顺。现在,人们“祭白虎”通常是祭拜黄色黑斑纹的纸老虎。祭拜时,以猪血喂之,令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并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说人是非。同时,在香港等地还有惊蛰“打小人”的习俗,常与“祭白虎”同时进行。

如今,虽然农耕时代已经远去,但很多与惊蛰节气相关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并未从我们的生活里消失。人们在数千年岁月中应天顺时流传下来的一些民俗,依然绽放着别样的光彩,让我们能在繁杂的现实生活中找到一条贴近自然的本真生活之路!

2023-03-10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239673.html 1 3 古今趣俗话惊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