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王 勇
丁卯桥,原在镇江古运河上。《明一统志》称“在府城南三里”,《清一统志》称“在丹徒县南三里丁卯港”。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晋元帝子(司马)裒镇广陵,运粮出京口,为水涸,奏请立埭,以丁卯日制可,因名。”“埭”即堵水的土坝。古时于水浅不利行船处,筑土遏水,两岸树立转轴,遇有船过,以缆系船,用人或畜力挽之而渡。后人构桥丁卯港(或称丁卯涧)上,因名丁卯桥。
唐许浑曾筑别墅于丁卯涧村舍。许浑,字用晦,丹阳人,唐高宗龙朔年间左相许圉师后裔。许浑早年生活于洛阳,文宗大和六年(832年)中进士后,历仕当涂、太平二县令,润州司马,监察御史,虞部员外郎,睦、郢二州刺史。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七《许浑》:“尝分司朱方,买田筑室,后抱病退居丁卯涧桥村舍,暇日缀录所作,因以名集。浑乐林泉,亦慷慨悲歌之士。”许浑隐居丁卯桥村舍,整理平生所作,编而为集,因名《丁卯集》。
许浑常登高怀古,其诗格调豪丽,为晚唐诗歌的杰出代表,钦慕者将许诗比作照夜明珠“骊龙珠”。许浑《咸阳城东楼》“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句尤为后人称赏。因许浑诗中多用水字,后人有“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的评价,与杜甫齐名,可见其诗歌成就之高。《丁卯集》中有《夜归丁卯桥村舍》诗:“月凉风静夜,归客泊岩前。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紫蒲低水槛,红叶半江船。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描绘了诗人月夜归丁卯桥别墅之景,辞官隐逸田园,以稼穑为生,诗歌对仗工整,格调雅致。后来许浑复出宦游外地,依然对丁卯别墅隐逸生活有着深厚的眷恋之情。许浑《南海使院对菊怀丁卯别墅》:“何处曾移菊,溪桥鹤岭东。篱疏还有艳,园小亦无丛。日晚秋烟里,星繁晓露中。影摇金涧水,香染玉潭风。罢酒惭陶令,题诗答谢公。朝来数花发,身在尉佗宫。”秦末南海郡尉赵佗在岭南番禺自立为南越王,汉初高祖刘邦派遣陆贾出使南越国,游说赵佗归顺汉朝。许浑在南海使院见菊花而思润州黄鹤山东丁卯桥别墅,怀念隐逸植菊的闲适生活。
许浑去世后,安葬于丹徒雩山脚下谏壁里。许墓后虽不存,然其诗歌影响至远。
曾任镇江通判并多次路过镇江的南宋诗人陆游作有《读许浑诗》,诗中写道:“裴相功名冠四朝,许浑身世落渔樵。若论风月江山主,丁卯桥应胜午桥。”陆游将唐名相晋国公裴度与隐逸诗人许浑作比。唐宪宗时宰相裴度晚年隐居洛阳,在城南午桥庄建有别墅,种花木万株,筑凉台暑馆,名曰绿野堂。裴度经常在此酣宴、高歌,以诗酒琴书自乐,当时名士白居易、刘禹锡等皆从之游。可惜裴度不擅诗文,午桥庄亦是人工筑成,因此,陆游认为许浑隐居地丁卯桥村舍的自然风景要胜过裴氏绿野堂的人造景观。陆游曾在家乡山阴鉴湖西建有放翁小筑,面对云门山,毗邻若耶溪,陆游对小筑周围的自然美景引以为豪,在《小筑》诗中写道:“小筑湖边避俗嚣,几年于此寓箪瓢。虽非隐士子午谷,宁媿诗人丁卯桥?”隐逸无俗客,诗酒常言欢,自得其乐。
元代诗人方回称:“学唐人丁卯桥诗,逼真而又过之者:王半山、陆放翁。集中多有其作,近世乃专尚此,亦多可观。”(《桐江集》)
许浑去世六百年后,明代杨一清寓居镇江时,再次选择在丁卯桥畔筑别墅石淙精舍。杨一清,字应宁,号邃庵,谥文襄,云南安宁人。生于化州(今广东茂名),后随父寓居、占籍巴陵(今湖南岳阳)。杨一清自幼聪颖过人,以“奇童”荐入翰林院读书,明宪宗亲自选师教之。年十五中举,年十九进士及第。成化九年(1473年),杨一清父亲病逝,因道远无资返乡安葬,于是,依其姊丈丹徒胡德延,卜葬镇江城南大岘山,后遂侨寓镇江。杨一清历仕中书舍人、山西按察使司佥事、陕西提学副使、太常寺少卿、南京太常寺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巡抚陕西、右都御史、总制三边、户部尚书、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内阁首辅等。明嘉靖八年(1529年),76岁的杨一清累疏请辞,得世宗允准,杨一清作《致仕出城途中口占》:“六十年来三致仕,四千里外七还乡。”注:“予自中书谒告南归,历官中外,至是,凡七归镇江云。”杨一清在镇江有寓所多处。乾隆《镇江府志》卷十九《宫室·丹徒县》:“大学士杨一清第在黄祐街。正德庚辰闰八月,武宗南巡过京口临幸,宴于茂祉堂。御制诗十二章赐之。”杨一清有《臣一清构楼于江南私第,崇奉先朝列圣、今上皇帝所赐诰敕玺书谕答宸翰及节颁经籍制书,事闻,上赐名宝翰,且命工部造额给与。臣既入谢,志感有诗得三首》,其一有句“御笔亲题宝翰楼,即看龙扁走神州。”其二有句“新构层楼载玉音,直从宪庙到当今。”其三有句“二十沾恩七十余,白头追感意何如?黄麻紫诰今王制,缥帙琅函古圣书。”此诗作于嘉靖时,诗中描写杨氏宝翰楼所藏诰敕玺书自宪宗(成化)、孝宗(弘治)、武宗(正德)至世宗(嘉靖)时。又光绪《丹徒县志》卷七《宫室》:“鸿鹤山庄,在黄鹤山下,杨文襄一清别墅。石淙精舍在丁卯桥,杨文襄别墅。”据方树梅《杨一清年谱》载,正德二年(1507年),杨一清在镇江城南三里许丁卯桥筑“石淙精舍”。杨一清的弟子李梦阳有《石淙精舍记》《石淙赋》、崔铣有《石淙对》表其事。石淙本在杨一清家乡云南安宁,后随杨一清而移名于镇江,正如湖南道县之濂溪随周敦颐而移名于庐山之溪,眉山苏东坡本欲卜居阳羡山水间而不得,后因苏东坡葬于郏鄏之间而移名小峨嵋于彼。李梦阳《石淙精舍记》将杨一清与周敦颐、苏东坡作比,记文评道“石淙视二子故土,吾不知其孰愈?乃若丁卯桥负山带江,据东南之会,上游之地。其泉石岩壑之佳,要不在庐山、阳羡下也。”杨一清门人边宪(字汝成)曾自京师来访,拜祭杨父之墓,游历镇江山水,寓居于丁卯桥石淙精舍,杨一清有《十月十八边汝成归自京师过予,予衰病,久废笔砚,空谷足音,不觉自喜,呼酒赋诗,用写怀抱》《汝成夜话》《邃庵汝成谒先垄志感》《汝成过丁卯桥石淙精舍有作次韵》《汝成偕诸君游焦山,席上漫兴》等作。杨一清门人宁惟臣、乔宇等也先后来访,杨一清有《宁惟臣话旧有作》《希大司马扈驾至淮安便道过江访余石淙精舍感今忆昔口占一首》。其中后一首收入乾隆《御选明诗》,诗曰:“停云回首意如何,扬子江头一棹过。老去多情怜水石,闲来开眼看风波。门墙旧侣雕应尽,灯火通宵话转多。更约扁舟和月宿,荻花深处听渔歌。”杨一清因仕宦的缘故,常旅居于外,然对于丁卯桥眷恋之情不减许浑。一次,杨一清旅居西安之南秦岭子午谷时,突然怀想家乡丁卯桥,写下《宿子午铺》:“蹑磴穿萝路转遥,夜寒灯火正萧萧。官程又出子午谷,乡梦远怀丁卯桥。”杨一清对镇江寄寓深情,卒后亦卜葬于镇江大岘山,乾隆《镇江府志》卷二十一《陵墓》:“少师大学士文襄公杨一清墓在城西大岘山。诰赠一品夫人段氏,诰封一品夫人胡氏合葬。”杨墓至今尚存,可供文人雅士凭吊,以发思古之幽情。
清代乾隆间“京口三诗人”之一张曾《丁卯桥》:“诗名直到今,桥断迹难寻。落日人独立,春风鸟一吟。径幽苍霭积,石绝碧苔侵。惟有溪旁水,年年自赏音。”虽然古人已经远去,但是他们在运河畔留下的诗韵却传诵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