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国梁
1983年的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播出的时候,我正上小学。那时村里已经有了几台黑白电视机,电视机每晚都能聚拢一屋子的人观看。春晚的播出,立即成为村民们热议的话题。大家觉得这样的形式新颖生动,丰富活泼。春晚的影响力,在一夜之间暴涨。
随后几年,村里的电视机逐渐增多,一台紧跟一台,没几年工夫,多半人家都有了电视机。一年一度的春晚,对老百姓来说就是一道文化大餐。那些年,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追求精神生活,春晚无疑起到了一种引领作用。
我们的小村庄,村民并非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也不习惯动不动就歌之咏之,舞之蹈之。村民们都比较含蓄,平时开口唱歌都有些不好意思。
随着一届届春晚的播出,村民们开始模仿节目中的歌曲、舞蹈、小品等艺术形式。因为春晚的引领,大家不再觉得唱歌是件害羞的事,不管有没有音乐细胞,放开喉咙唱起来,成为一种赶时髦。
当然,那些有“艺术细胞”的人,因此得以脱颖而出。乡村里也藏龙卧虎,很多人有极高的天赋,只是以前没有展示的舞台。而春晚无疑起到了很大助推作用,激发了群众的兴趣,也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记得有一年春晚,张明敏的一首《我的中国心》火遍了大江南北。到了大年初一拜年的时候,很多年轻人就开始哼唱起来。村里的二根模仿唱起了《我的中国心》,味道十足,简直能以假乱真。后来村里有啥娱乐活动,二根便成了主角。其实二根原来是个懒散的年轻人,日子过得很穷,二十大几岁了还没娶上媳妇。自从他的天赋被“发掘”出来之后,村民们发现了他的闪光点,对他的印象也有了改观。二根受到鼓舞,一改懒散习性。没几年,他的日子就过得好起来。不久后,他还娶了他的“粉丝”为妻,两口子的小日子更红火了。我现在还记得,在田里干活的时候,大伙儿经常让二根唱一个,说听他的歌能解乏。
后来,每年春晚里的小品越来越多。小品这种形式丰富幽默,很有生活气息,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我上初中的时候,迷上了小品,也喜欢模仿小品演员说话,同学们都说我将来可以靠演小品吃饭。
那年元旦,我们班要排练节目。我自告奋勇要演个小品,老师大喜过望。我根据当时的课文《我的叔叔于勒》,写了一个“剧本”:《于勒叔叔回来了》。当时我根本没看到过真正的剧本,就是根据春晚里小品的编排,自己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写的。
后来我看到真正的剧本,发现我的“剧本”跟真正的剧本大同小异,里面主要是人物对话和舞台提示,包括人物说话的语气和动作都用括号标注。那时我便以为自己是个天才,其实是春晚激发了我的灵感。那次我们几个同学按照我的剧本演出的小品,逗得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我很快成了学校的“笑星”,很是风光了一段时间。
时光匆匆,往事如烟。转眼间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一年一度的春晚仍旧会如约而至。
如今,各种各样的娱乐节目太丰富,网络上还有很多娱乐形式,春晚的地位在年轻人心目中已经没那么有份量了。可是,我依然会在除夕夜那一天,守在电视机旁看春晚,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情结。
年年岁岁,春晚有约,真是怀念春晚陪我们度过的那些美好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