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1月13日
第10版:西津渡

刘邦为何认为陈平“难独任”

□ 滴石水

刘邦的识人用人,在历代帝王中是出类拔萃的。他著名的“三不如”(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典型地说明这位高祖用人的精到,毛泽东曾高度概括他夺取天下的原因:一是决策正确,二是用人得当。陈平在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一直被用得炉火纯青,然而,刘邦临终时给陈平下了个断语,说陈平“智有余,然难独任”,也就是说,陈平智谋超群,但不能让其独担重任当丞相,只能当个副手。

陈平对于刘邦,可谓是立盖世之功之人。最著名的是他“六出奇计”,捐金反间,离间项羽、范增,致楚势颓衰;夜出女子二千,解刘邦荥阳之围;蹑足刘邦,封齐王韩信,使其耿心效命;伪游云梦,擒获韩信;献美女图,使刘邦脱离白登险境……这些著名的奇计,可以说大多事关刘邦的死活,事关大汉天下的诞生。对于这样一位屡献奇谋、屡立奇功的大臣,刘邦为什么说他不能独当大任当丞相呢?认真分析这个历史上少有的奇特现象,非常耐人寻味。

毛泽东在读《史记·高祖本纪》时,在书上写了一句批语:“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政治家懂政治家。陈平“难独任”,我认为刘邦首先是从政治上考虑的。打天下,刘邦不管是杀猪的、贩肉的、管囚的,什么人有用就用什么人。陈平从项羽阵营投奔到他的麾下,尽管连周勃、灌婴等人都“咸谗陈平”,说陈平“居家和嫂子私通,在魏不能相容,归楚不能相投,如今归汉不久,便开始收受贿赂,如此之人,必不可用”,但刘邦从陈平纵论天下中看出其卓越的智慧才能,一反众言,把陈平留在身边做参乘,并授监护三军将校之权。然而,此一时彼一时。夺取天下的刘邦,临终之际,一定会从汉朝天下的政治角度思考问题。他这个时候需要的是能在秦末汉初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坚持、守住、巩固大汉天下的重臣,能够为了汉家天下镇定自若、坦然处事、慷慨赴义的重臣,能够自省自律、不轻狂、有主见、“行不乱其所为”的重臣。而陈平先投魏王、又投项王、再投汉王的经历,此时一定在刘邦的脑海里被急剧放大。如此一个立场不坚定、只求自身功名、有奶便是娘的人,又充满着智慧才干,如果让其独任,在波云诡谲的社会中,陈平又会使出什么奇谋怪招,刘邦肯定是不敢往下想的。“饥鹰狂犬当畜之樊圈。”唯有不让其“独任”,刘邦才可以放心。

秦末大乱,天下大战,人口从2000多万锐减到400万左右。刘邦打下天下,可秦朝灭亡的过程历历在目。怎么治理这个千疮百孔的乱世?他可能不悟先贤之言,但定会以亡秦为鉴,于是他确立无为而治宽仁施政的治国思想,以礼乐顺民气,让百姓和睦一心,使天下休养生息。因此,汉朝初立,他就命叔孙通制定礼仪制度和政治规矩,用人文道德教化天下百姓。在这样一种治国理念下,陈平与嫂私通,贿金反间,用二千美女做人肉盾牌,用美女图激冒顿单于妻妒性等计谋,都成了他治理天下最忌讳的东西。打天下,刘邦英雄不问出处;治天下,刘邦树立的英雄必须是天下人的楷模。刘邦绝不会因陈平功勋盖世而让其独担重任。陈平要用,但不能用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上,否则,等于给天下人树立了一个负面的榜样。阴谋用多了,天下人谁还会相信他。不仅如此,如果让陈平独担重任,成为天下人的楷模,天下人必议其功绩,必然让刘邦打天下过程中不能示于国人的事情,弄得天下皆知。阴谋之术见不得阳光。真要那样,刘邦再好的治国方略,都会因陈平那一件件令天下人不齿的阴谋诡计而成为泡影。

《史记·陈丞相世家》载:陈平曰:“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废,亦已矣,终不能复起,以吾多阴祸也。”这一记载告诉我们,刘邦在世时,陈平未能独担大任,他是接受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是怎么被刘邦重视的,更知道自己为刘邦出的一条条阴谋毒计,必然被后人诟病。为成就自己,陈平施出了自己所有的智慧,可智慧有忠奸。一味以奸毒之智搭起自己的人生舞台,这舞台是经不起历史大浪冲刷的。自己已不该风光无限,只求不要遗祸子孙。当然,陈平晚年有上述自知之明,清楚德不配位,必有余殃。彻悟之年,他与周勃合力用忠勇之智铲平诸吕,迎立文帝,独任为相,得以善终,但史书说报应落到了他子孙的身上。

2023-01-13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232172.html 1 3 刘邦为何认为陈平“难独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