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 翔
上月末,由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主持召开的第三次阿富汗邻国外长会在安徽屯溪举办。消息传出,人们的第一反应,却是:“屯溪在哪个地方?”知名时事评论员肖余恨教授则发朋友圈:“想不明白为啥是屯溪这个政治素地。”
或许正是因为过往的屯溪甚少出现在公众舆论的视野中,这一次却一下跃升为中国外长的“国际会客厅”,媒体聚焦之后,一个悄然发生的变化被披露出来。《南风窗》公众号“江南智造总局”梳理发现,近年来,屯溪之前,浙江安吉、福建南平、海南保亭、广西桂林等,都曾见证王毅外长和重要外宾的会晤。而这些城市,与屯溪具有同样的一个特征——都是中小城市,大多没有现代都市的繁华模样,却往往富含精致独到的山水人文特色,皆是山水名城。譬如位于黄山迎客松下的屯溪,是安徽省黄山市的市辖区,也是主城区,被称为“安徽美景的浓缩”。南平的“城市后山”就是福建名山武夷山;无锡坐拥太湖胜景,被誉为“太湖明珠”;海南保亭则是热带雨林风貌;桂林更不必再说。于是,“江南智造总局”赞曰:山水小城,却是“世界看中国”的窗口。
被选为“窗口”与“会客厅”,当然是因为这些地方山美水美城市美,符合咱中国人的待客之道。但要承担让“世界看中国”的重任,仅仅美,显然是不够的。“江南智造总局”说——“另外一个原因则是,这些地方能够作为向国外及世界展示中国新发展理念和成就的一个窗口。”譬如浙江湖州下辖的安吉,是“两山理念”发源地,也是中国对外展示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的一扇窗口。于是,一个感悟油然而生:对于这些小城来说,能够成为“世界会客厅”,是山水名城的风光时刻;对其他城市而言,则是国家在另一个层面释放出的强烈信号——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新一轮城市化发展,已然成为城市发展模式转型的时代风口。
同样在3月末,还有两则新闻,恰恰从实践与理论两个层面进一步阐述了这个时代风口。
一则新闻来自湖州。3月30日,湖州召开“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会”,提出以“绿色低碳共富综合改革”为今后的战略抓手,重点任务是聚力打造“一区五高地”(绿色低碳共富综合改革试验区与生态价值转化、低碳技术创新、绿色智造变革、生态富民共享、生态文明传播五高地),力争2024年底完成体制机制系统构建,“绿色低碳共富综合改革试验区”列为国家试点。“智谷趋势”的报道,题目即为“号角吹响!中国的下一个十年大趋势,这座城市已抢先入局”。文章如是评论,“众所周知,制造业和金融业是经济支柱。相比之下绿色生态像另一个维度,仅负责宜居与生活质量。”但湖州的实践探索,就是要“拉高标杆”,走出一条“绿色生态本身不仅是有价值的,它更能参与交易,产生更多、更大的价值。它甚至可以像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那样流动,激活各行各业,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升级”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另一则新闻来自成都。成都每日经济新闻社公众号“城市进化论”日前就“中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探索”及“公园城市建设的核心命题”等课题采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李晓江提出,中国的城镇化可以解读为“上半场”和“下半场”。“上半场”红利很多,发展目标也比较单一,就是经济增长。因此也走的是一种粗放的、野蛮发展的路径,看起来光鲜亮丽,实际问题重重,越积越多,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现在到了“下半场”,必须处理好两个大问题。首先是发展模式的问题,必须从野蛮扩张的发展模式转向生态文明的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第二,必须解决人的问题,解决社会公平问题,解决人的更好的发展问题。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消耗的“脱钩”,走一条经济社会继续发展、但资源环境消耗不再增加的道路。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城市和自然的关系是“共生”,而非“掠夺”或“侵占”;要通过一个好的“城”的发展,来处理人、城、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
应该说,无论是湖州的“绿色低碳共富”,还是成都的“公园城市”,都是中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探索中不同类型的试验和示范。而两座城市近20年的实践探索,不约而同地走上生态文明之路,现在又有山水名城屡成中国外长的“国际会客厅”,却都是在说明,这个时代风口,已然不可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