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冰心 本报通讯员 崔永兴
在中铁大桥局集团连镇铁路项目经理部二分部常务副经理杨忠勇的眼中,五峰山大桥是有生命、有温度的,他的使命就是和大桥共同成长。
今年42岁的杨忠勇是南京人,学习铁路桥梁专业的他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中铁大桥局工作,先后全程参与了6座大桥的建设。“记得上学的时候,老师就对我们说,我们设计生产的‘产品’有自己的特性,就是不可流动性,所以也决定了桥梁人只要产品在哪里就要去向哪里。”杨忠勇在五峰山大桥旁简陋的办公室里,回忆起从求学到工作的点点滴滴。
“2015年10月中旬,我和同事们作为五峰山大桥的第一批建设者进场,到现在已经过去整整5年多了。”打开记忆的匣子,那些和五峰山大桥一起度过的岁月在杨忠勇的脑海里翻腾着。在他看来,大桥横架长江,天堑变成通途,正因为这一目标让天南地北汇聚而来的建桥人共同奋斗。他所在的二分部主要负责五峰山大桥南锚碇到南引桥部分的施工、行政等,建设过程中工人最多的时候有700多人。“没有先例可以借鉴,没有模板可供复制,所有的办法都是我们靠自己摸索和实践出来的。”
谈到施工中最难忘的经历,杨忠勇一下打开了话匣子,五峰山大桥南锚碇位于山坳间,采用世界最大的山区锚碇扩大基础。南锚碇为重力式锚碇,施工分地下、地上两个部分,锚碇地下部分叫锚碇基础,需向下开挖,最大开挖深度达38.4米。开挖的过程历尽艰辛,在采用大型铣槽机施工过程中,南锚碇地连墙基岩强度高,底部达到60兆帕,导致铣槽机在刚开始的施工中设备磨损严重,单个成槽时间达5至10天,工期得不到保证。“因为山体地质不均匀,有的区域比较松软,有的岩石却异常坚硬,且山壁陡峭,机械施工难度大。项目部创新性地改进施工工艺,获得了江苏省2018年度唯一一个省级重点工程先进操作法,并申报了专利。”言谈之中,他满满自豪。
从进场时的荒山,到大桥雄姿初现,到如今的顺利点灯,五峰山大桥就像一个孩子,在杨忠勇和同事们的精心呵护下不断成长。作为一个大桥建设者,大桥,就是他一辈子的梦想所在。
“桥在哪儿,我们的家就在哪儿。”他说,上一座大桥的建设地点是在岛上,一天他突然接到妻子说女儿生病住院的电话,“那是最无助的时候,岛上交通不便,出岛的船只每天只有几班,等我请假辗转回到家时,已经是第二天的晚上了。”提到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杨忠勇一下陷入沉思,“工作以来,最对不住的就是家人,近几年小女儿的到来,让妻子和家里老人更辛苦了。”在工地的日子,都是24小时连轴转,几个月回不了家已经是家常便饭。
正是有无数个杨忠勇这样的大桥建设者,他们在骄阳中挥汗如雨战酷暑,在寒风中裹衣前行拼速度,为大桥建设奉献青春与汗水,在风高浪急中将天堑变通途的建设者,从质量保证到攻克技术难题,让世界看到了“中国速度”。
“五峰山大桥是世界第一,其实对于我们每一个参与的建设者来说,何尝不是我们人生的一个里程碑呢?”杨忠勇说,这是他生命中最值得记忆的日子,也是他工作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杨忠勇只是大桥建设者的一个缩影,他们逢山开路越天堑,遇水架桥绘彩虹,书写着桥梁建造传奇,演绎着敬业奉献的动人故事。他们在平凡岗位,在祖国需要的地方,风雨兼程,他们用奋斗书写人生,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熔铸到共筑中国梦的历史征途之中,推动着一张张“国家名片”砥砺前行,让世界看到中国速度,看到从“质量保证”到“技术难题”的突破,诠释着新时代下中国人奋力奔跑追梦圆梦的奋进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