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1日
第09版:镇江周刊

从上海和苏州的 城市关系谈起

□ 华 翔

最近读到一篇公众号文章,背景是近一段时间以来苏州市领导及所辖各部门各地区接踵跑上海,不只是“主动对接”,更要“同城化”。这引起了我侃一侃的兴趣。

一般的理解,在上面的决策已然确定、各方的行动快速展开的时候,你偏偏来讨论什么“上海和苏州,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不是妥妥的添乱嘛!且慢,看看文章都说了些什么吧。

开篇一句话:“上海和苏州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只有把这层关系理清楚了,才能对未来有更加清晰的判断。”

这第一个关系,当然是竞争。文中分析,因为上海的发展空间布局在新时代背景下,开始重整与提升。其中一个重点就是举全市之力推动嘉定、松江、青浦、奉贤、临港等五大新城发展,要使之成为“上海未来发展最具活力的重要增长极和发动机”。特别是临港,文中有言:“相信长三角地区各大城市,都有谈了很久的项目马上要落地却被临港横刀夺爱的切肤之痛。有苏州做招商的朋友,谈了一年的项目什么条件都谈好了,临港自贸区一出来,头也不回直奔临港。”苏州人也在担心:有了新城就忘了老友,上海会产生新的虹吸效应。

所以,文章提出苏沪关系要从竞争走向竞合。文章坦陈:苏州是上海制造业外溢的最大受益者。并引用解放日报对上海苏州产业关系的描述: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苏州就定下一个基调,上海做的,苏州一般不去做,而苏州要做的,是上海不想做、不便做,或者做起来成本太高的产业。结论是:发展的“错位”成功塑造了苏州制造业之都的美誉和实力……上海和苏州工业发展达到了一种平衡,双方不再靠相互虹吸来填补自身的产业,而是在不断的融合中形成了各自的定位和方向,相互支撑。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势是,上海有强大的创新辐射能力,而苏州有强大的制造业动能。这种合作模式可以称之为:上海创新、苏州生产、全球销售。

而这种竞合关系并不是苏州一厢情愿。苏州有自己的底牌:不但大,而且长、全的工业链,让苏州能形成两种极难形成的工业生产能力。一是分工,二是形成网络。通过高度分工和庞大的网络,苏州供应链能满足绝大多数创新需要的两个条件:效率和规模。苏州制造不可替代的规模和效率,让它成了高科技产业和创新生态中重要的一环。所以,上海也离不开苏州。

这文章带出两个有趣的看点。一是文中,不只是分析苏州与上海,更加讨论了上海所属各个区的数据变化。这样做分析、谈应对,就透彻了。另一个更重要的看点则是从此文引申出来的。

苏州接受上海经济辐射,这样的城市关系早已定论。但在不同的阶段,我们却能看到苏州的各个层级,依然在执着地分析、研究苏州与上海的关系究竟该怎么样。譬如学界,2001年有南大与中科院学者合作的《新时期大都市周边地区城市定位研究——以苏州与上海关系为例》;譬如政界,2003年有苏州市政府研究室的《对苏沪关系的几点认识》;譬如专业的研讨活动,2019年“对话苏州”活动,课题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苏州目标定位与战略思考”,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新时空背景下苏沪关系的讨论……如今,则有苏州的自媒体、民间舆论在自发地思考苏沪关系的进一步走向。

对一座城市来说,定位清晰,才可能思考“能够做什么”;方向明确,才可能思考“应该怎么做”。上海的相邻城市不只有苏州。却唯有苏州,从上到下,在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阶段,都在想也都想清楚了,苏州与上海到底是什么关系?到底该如何相处?而唯上下同欲、思想统一,方有磅礴合力。或许,这就是四十年来,苏州成为上海经济辐射的最大受益者的一个根本原因。

如今有多少城市被称为“小上海”,但想当年,上海亦被称为“小苏州”。剪不断、理还乱,甚至恩怨情仇多少年的相邻城市,何止苏州上海。

2020-12-11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110625.html 1 3 从上海和苏州的 城市关系谈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