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蕾 继业 本报通讯员 何瑞
众所周知,农村生活垃圾主要有生活污水、作物秸秆、白色垃圾等。就在不久前闭幕的2020年度中国环博会上,不少企业针对上述问题积极展示了环境治理理念和技术。近年来,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不少环保“科技新贵”的运用也出现在了农家门口,为乡村振兴、环境提升贡献着力量。
污水处理效率高
农村的生活污水主要有便池冲洗水、厨房用水、生活洗刷水等,由于住户分散,生活污水的排放和污水处理与城市相比有着不小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污水排放比较分散,涉及范围更广。在我市,丹阳吕城镇大荆村等地为破解这一难题,纷纷建起各自村庄的小型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近日,在大荆村,正在包干区修剪花木的党员志愿者邵红良告诉记者:“自从村里对污水集中处理,家里排水通畅多了,感觉跟住在城里没两样,而且那座污水处理设施既不吵也不臭,很是神奇。”
在邵红良的指引下,记者很快找到了村里篮球广场旁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丹阳水务集团副总经理胡国庆介绍说,从2017年开始,大荆村投资近100万元,用于实施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兴建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采用厨房油污分离、定期回收的方式,对全村93户农家的污水进行集中处理,该设施可以平稳运行20年。
“把原有砖砌的化粪池改造成三格式玻璃钢化粪池,也杜绝了渗漏现象,从每家每户厨房出来的油污水我们也装了隔油隔渣井,只要有污水排出就全部进入管网,实现了污水应收尽收,确保全面达标排放。”胡国庆表示,“大荆村生活污水处理和户厕改造是根据村里实际情况进行小规模、低成本的建设,它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方便又实用,这种接地气的治理模式适合我省大多数农村地区,这一做法目前在全省得到了推广。”
垃圾分类变轻松
在农村,由于环保意识淡薄,随意丢垃圾,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沟岔巷道等处垃圾乱堆现象原来较为严重,不仅造成了“视觉污染”,而且当垃圾中的有毒有害物进入土壤、河流中,还会引发“潜在污染”。
在扬中市三茅街道友好花苑小区,近日记者见到了谐趣的一幕:几名小朋友站在垃圾分类亭前,大声朗读:“垃圾分类做得好,分门别类要牢记。玻璃金属可乐瓶,纸盒塑料蓝桶进……”朗朗上口的“垃圾分类七字诀”,引得不少前来扔垃圾的成人围观。自从扬中市推进“五位一体”垃圾分类以来,各个涉农小区的居民在处理垃圾时分类意识日益增强。
正在友好花苑小区向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的扬中市垃圾分类和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俊说:“一些农民变居民后,还保持着在农村生活的习惯,有的还会侵占小区公共区域。这些都给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带来不小的压力。不过,一些居民会把可腐烂垃圾就地转化为花肥来使用,或将报纸、瓶罐等集中起来卖到废品回收站等,但这种分类意识还处于初级阶段,对垃圾分类的意义、标准和要求还需要进一步宣传。”
在友好花苑等地,新建的垃圾分类亭格外引人注目。只见3个垃圾箱依次排开,对应贴有蓝色的“可回收物”、红色的“有害垃圾”等标签。蓝色桶箱上还清晰标注了:可回收物为纸类、玻璃、牛奶盒等。红色桶箱上也指明了有害垃圾有废电池、电子产品、过期药物等。王俊表示:“如今有了垃圾分类亭,上面不仅有明晰的图示,还有宣传标语等,加上我们定期组织专人上门指导、开展垃圾分类积分兑换奖品等,相信会让居民垃圾分类变得更轻松、更有趣。”
“环保天眼”污染少
进入9月,农村秸秆禁烧工作又将进入关键时期。但秸秆焚烧涉及面广、流动性大,日常巡防村里往往会存在人手不足的问题。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镇江新区姚桥镇姚镇村引进了大名鼎鼎的“天眼”——森林防火摄像机管理系统。现场记者看到,4名工作人员坐在电脑前,通过电子大屏便可以查看全村环境情况,遇到火情,还能自动生成预警防火记录,通过电话、短信、App通知等告知一线网格员,由他们到现场去处理。
坐在监控室里便能知晓村里的一举一动,听起来很玄幻,其实都是运用科技的缘故。姚镇村在各河道、农田及公共区域安装了100多台摄像机,配备了2台无人机,利用无人机和视频监控系统,就能实现全天候、无死角的监控巡查。值得一提的是,“天眼”用到的摄像机外表虽与市面上常见的相似,却是名副其实的“火眼金睛”。这台名为“双目高空瞭望火焰识别摄像机”可以24小时不间断根据温度识别3公里范围内所有的烟火点,并自动报警、存储录像,即便在夜晚也能通过红外补光清晰地实施监控。“在河道长效管护、秸秆焚烧、治安管理以及村庄环境整治等方面,‘天眼’都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在疫情期间,避免人员接触的同时,也能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姚镇村村委会副主任唐建国自豪地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