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理章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农村还没有通上电,冬天没有任何取暖设备,唯一的取暖器具就是一个火缸盆。火缸盆圆口直径在二十至三十厘米,有几种规格,高度约十厘米至十五厘米,缸盆上口的外边是凸边便于搬端。在寒冷的冬天如是晴天,人们可以在向阳的屋前或墙角晒晒太阳,如遇上阴雨下雪天人们就只能依靠火缸盆来取暖了。
早晨烧早饭时,在灶膛里面把柴草的火灰敲细,用小铲子铲上几把放进火缸盆里压实。火缸盆里面的砻糠或稻壳要放至缸盆深度的三分之二以上,如少放了砻糠,火缸盆产生热量的时间就会缩短。火灰与砻糠压结实在一起,约过半小时,火缸盆的外壁就已很热了,几双小手就可以暖一暖了。砻糠压在火灰的下面,由于不与空气接触,火缸盆里一点烟雾也没有。手焐到不感觉冷的时候,我们就坐到小板凳上,把脚抬到火缸盆口上烘烘脚,那时我穿的是母亲做的布棉鞋,要不了几分钟,脚底就感到热乎乎的。
我们还会把家里的生黄豆、蚕豆、花生果拿来,在火缸盆里烤。烤前先把盆里的灰往盆边上拨开一些,看到下面红红的砻糠火灰就把牛皮纸摊上,放上黄豆。因黄豆不能在火灰上直接烤,黄豆在牛皮纸上烤的时候,用筷子不断地翻动着,黄豆快熟的时候就闻到香味。花生果可直接在火灰上面烤,一面烤好后,花生果再翻一个面,见壳上有点焦斑时证明已烤好。那时很少有零食吃,吃上这些东西我们就感到很开心了。
火缸盆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用处,如遇上连续几天的雨雾天气,有婴幼儿的家庭,没法晾晒尿布尿片、小儿的内衣内裤,火缸盆就担当了烘干的重要工具。那时我们村有好几个竹园,凡是有竹园的人家,他们家里的男主人都会编竹器,请他们编一个竹罩子,罩在火缸盆上,火缸盆里翻到最旺的热度时再烘尿布,在火缸盆上烘尿布时,守在旁边的人不能走开,要不断地翻上翻下,如不小心,罩子被烧坏,尿布会被烘焦的。火缸盆里的底火不旺时,还可以加上新砻糠延长发热时间。加砻糠很有讲究,先要把盆上面的凉灰从盆边上往盆里压,再向下翻,看到火灰把砻糠加上去,把中间的凉灰再搂回盆边上压结实就可以了。加上砻糠后的火缸盆热量可再延长两个多小时。
如今,当我在冬天里逛大超市看到琳琅满目的取暖设备时,就想起了过去的火缸盆;脑海中就浮现了我们小时候围坐在火缸盆旁边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