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 苏
在上海,有一处名为汇智创意园的建筑颇具气势。它建筑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建成于2003年10月,当时被上海市经委命名为“都市型工业楼宇”,2004年更名为“静安都市产业园”。2007年又改名汇智创意园。这里的前身是上海鸿新色织厂。根据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需要,企业于2002年初进行设备外迁、人员分流,完成了从纺织生产企业到都市工业园区的转型。
上海鸿新色织厂与镇江的一个企业家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企业家叫胥仰南,1889年生于丹徒,长大后他到上海发展、创业,成为当地纺织业的名人。
上海鸿新色织厂原名鸿新染织厂,创建于1923年5月,由胥仰南与陈煜明等人合伙创办,地处复善堂街(现东江阴街)三善里14号,有人力织机60台,职工80余人。主要生产元哔叽、元线呢、毛葛呢,产品大部分销往东北地区。1924年,改用电力铁木织机。1926年在留云街(现柳市路)27号设分厂,安装铁木织机104台,职工共200余人。
1928年,胥仰南买进了德大染坊,上海鸿新色织厂开始了自染自织,采用上等染料,不断改进工艺,产品质量显著提高,被誉为“不褪色红星布”,畅销国内市场。
1931年,胥仰南赴日本考察,并先后订购平野多梭箱织机160台和双罗拉花色捻线机、分段整经机。与此同时,还在国内购置“狄更生”“丰田”等旧织机80台。上述设备上马后,单梭格子、皱结、断丝等织物相继投产问世,畅销厦门、两广和长江流域,并外销南洋群岛。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工厂迁至胶州路757号(现余姚路288号),安装织机221台,翌年开工。1942年,日军占领租界后,强行收买纱、布,继而又停止供电,上海鸿新色织厂被迫停工。
抗战胜利后复工,由银行界人士金宗城任董事长,胥仰南任总经理,全厂设染色、准备、织造3个车间,主要生产线呢、印花坯布等,产品使用“红星”“加禾”商标,后来,“红星”改为“鸿新图”。
1953年,织机增至243台,生产时代格等色织布。1954年,色织纯棉大提花沙发布开发成功,产品主销苏联及东欧国家,经久不衰(1981年获国家银质奖)。大提花沙发布的开发成功,填补了色织品的空白,并在大提花织物生产行业中奠定主导地位。
1956年1月实行公私合营,同年,新立成明记染织厂、信祥染织厂、大顺布厂并入。1963年,该厂染纱车间划并利华染纱厂(后改名为上海染纱三厂),成为单织厂。1966年,大丰余染织厂、顺丰和记染织厂并入。同年,改名上海色织十厂。
胥仰南热心民族工商事业,以推广国货为己任。他曾兼任中国国货联合营业公司董事和上海中国国货公司常务董事,还是中华职教社上海辅导委员会的成员。
嘉兴文化名人孙筹成于1935年10月发表在《申报》上的一篇游记中记述了当时一批上海人到嘉兴南湖旅游的情况。因为天气突然变冷的原因,这批上海人在嘉兴塘湾街选购国产棉毛衫以御寒。那是一个外货充斥中国市场的年代,但这些游人选购了国货,显现出民国时期中国人的爱国情怀。回沪后孙筹成将此次出游嘉兴期间的种种趣事写成一篇游记,发表在《申报》上。孙筹成将旅游与提倡国货联系在一起的文章,读后让人深受启发。文章中还提到了在这批旅游者中有胥仰南夫妻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