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千年大运河和镇江城水相依、人水相亲,哺育了沿岸灿烂文明,在新时代更浓墨重彩地书写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壮美新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反映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等工作,弘扬我市在大运河重点建设区建设上取得的历史文化、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等方面成就,作为首届中国·镇江大运河文化月的主要活动之一,镇江报业传媒集团“行走运河”大型全媒体行动近日正式启动。从今天起,本报将陆续刊发系列报道“行走运河”。
这是一条河的传奇,这是一座城的故事。镇江因水而建,因“运”而兴。祖祖辈辈依赖大运河生生不息,在幽远绵长的岁月长河里,演绎着江河交汇处的“城市传奇”。
大运河,这条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里程最长、规模最大的人工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堪称古城镇江“坐标”的大运河镇江段,开凿通航已有2200多年。作为江南运河的北端起点和入江口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使大运河已然成为镇江“灵动的名片”“流动的文化”和“搏动的血脉”。
穿越历史,见证运河之变
千年流淌的大运河被称为线性的遗产、活态的文化。今天的大运河,依旧在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大运河在镇江境内包括两个分支。一段是穿城而过的古运河;另一段为苏南运河。古运河是历史上京杭运河(江南运河)的一部分,西起主城区入江口的京口闸,东抵谏壁三汊河口,全长16.92公里,至今仍在担负着城市防洪排涝、调节水位、传承文脉和游览观光等多种功能。苏南运河镇江段,以谏壁入江口为起点,全长42.6公里。这段运河古称“丹徒水道”,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运河历史上最早开凿的河段之一。
“平河七百里,沃壤二三州”,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经这样咏颂古代的江南运河。自古以来,镇江即是漕运、水运枢纽城市;到了近现代,更是发展成为对外商贸发达的“银码头”,经济繁荣,物阜民丰。
据专家介绍,大运河镇江段兼有的特点,具体包括江河交汇特色鲜明、文化遗存资源丰富、水利历史价值独特,以及生态人文景观日益丰富等。
千年一瞬,岁月无言。
镇江古运河畔,90余处文化遗产星罗棋布。其中包括江河交汇处、宋元粮仓遗址、昭关石塔、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等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冷遹旧居、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练湖闸等20余处市、县文保单位。
大运河镇江段也是水利工程技术的典范。镇江至丹阳段穿越丘陵地带,又有江水泥沙淤积,无论开河之艰辛,还是疏浚之频繁,其他河段都无法比拟。因此该河段被称为江南运河的“屋脊”。
镇江历史上的主要入江口曾经有过5处,分别是丹徒口、甘露口、大京口、小京口、谏壁口。据《续纂江苏水利全案正编》记载,南朝齐时,全面浚治丹徒水道,主要入江口向西延伸到大京口。北宋天圣七年,在大京口东增开新河(小京口),皇祐二年、政和六年、南宋嘉定八年,又分别在小京口以东开了海鲜河、甘露港,在大京口之西又开了蒜山漕河,形成了主次相配、功能较全的河口体系。到了元代,各入江口日见水浅,有碍船行。明代天顺初年,经过浚治,小京口遂成江南运河主要入江口。直到今天,尚存的江河“十”字交汇点,还有谏壁口、小京口、丹徒口三处。(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