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院里有这样一个特别的人,他工作的主场不在法庭,而在信访接待室;他工作的主要内容不是开庭办案,而是陪伴、沟通、开导形形色色带着不满情绪而来的当事人,他就是立案一庭党支部副书记、中院信访办主任刘振华。大家亲切地喊他“老刘”。
刘振华,1984年参军,1997年转业到镇江市中级人民法院。历任行装处、法警支队干事,2002年至今在立案部门信访岗位。
责任心:第一时间
“刘书记,信访人来了,在大门口。” “好的,我马上就到,我来接待!”13年的军旅生涯,在老刘身上深深烙下勇挑重担、敢啃硬骨头的军人烙印。
“有理无理皆进门,无止无休定海针”是涉诉信访工作烦、难、累、险、苦的真实写照。然而,老刘在涉诉信访工作一线一干就是17个年头。他用自己一颗火热的心和真诚的话赢得了群众的赞誉,被群众视为“贴心人”,有的信访人更点名要老刘接待。
面对镇江中院的涉诉信访接待工作,老刘要求自己对来访都第一时间接待,绝不对任何来访人员说“不”,不推诿、不拒绝来访者的任何问题,无论来访者反映的问题有理还是无理,他都不会急于下结论,而是让来访者把想说的话说完,想发泄的牢骚发泄完,然后再认真查看来访者的法律文书和再审材料,根据不同的原因及当事人不同的认知水平,分别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力争使来访者悻悻而来,满意而去。
对于缠、闹访的当事人,他从不分工作时间和非工作时间,第一时间冲在前线,当场释明,进行思想教育,妥善处理,力争将缠访闹访情况的影响降到最小。近年来,为了解决信访老户闻某的问题,他经常陪伴开导信访人,加班到深夜。老刘时常给信访人买饭吃、给回家的路费,许多信访人也只信任老刘。信访人闻某来到法院,干警劝其回家,闻某硬是要求与老刘视频,当值班保安接通老刘后,老刘耐心进行劝导说服,闻某终于安心回家。中秋节前一天,老刘专程将她的家人喊到一起团聚,做通思想工作。
同理心:释法解纷
信访工作难免遇到情绪激动或者情况特殊的当事人,他都会首先怀着一颗同理心,从当事人的角度去安抚情绪、进行沟通。把当事人当成家人一般,为他们解决问题,进行释法明理。
96岁的信访人吴老太因其子案件情绪激动,刘书记像对待家人一样耐心接待她,细心解答问题,安抚好她的情绪。在后续的信访中,他更是向对待亲奶奶一样,关心吴老太生活,帮助其打开心结,并自费为老人购买围脖、手套、眼镜等生活用品。在他的感化下,老人表达诉求的方式也变得更加文明有序。
他在处理李某母女信访案时,来回在北京和丹阳之间奔波,核查案件情况,主动与属地单位沟通,开展延伸工作。得益于刘振华的认真负责,李某信访问题已经在妥善解决中,李某的情绪也已经得到良好安抚,生活也已步入正轨,李某多次致电感谢刘振华为她的案件所做的工作,并称“是刘书记给我带来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希望和勇气”。
丹徒84岁的冷老太,40年前二婚嫁人,本指望有个幸福安稳的晚年,不料共同生活了数十年的老伴去世后,继子女却将她赶出门,老人和继子女因为继承闹上法庭,法院判决她和继子女共同拥有农村的房子,但因为难以分割,继子女将她赶出门,她只能寄住在一间没有任何设施的搭建小屋。当老刘在信访室见到冷老太时,室外近40℃高温,老人身上散发着酸臭,已呈现出中暑症状,老刘连忙找来药和水,将她抱着缓缓喂下。得知老人的处境,老刘充满了同情,经过与当地民政局多方对接做工作,为她解决了每月的生活救助费,晚年生活有了一定保障。
老刘就像一头踏实勤奋的老黄牛,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克服困难,不求索取。同时他也很机智灵活,会动脑筋,随时应变突发情况。他用一片公心对信访工作,愿意干并且干出成就来。老刘的工作成效不仅得到了信访人的认可,也得到了组织的充分肯定。2018年,刘振华被镇江信访联席办授予人民满意信访干部;2018年、2019年,刘振华连续被中院授予个人三等功。
本报记者 谢勇
本报通讯员 常文金 陈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