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5日
第12版:春江潮

鸟不想飞 人不思归

——茅山老虎洞水库巡河记

文/图 谢立新

这次去茅山老虎洞水库巡河,竟然产生了不想回家的想法。

老虎洞水库在茅山脚下,离茅山主峰向北约10公里,紧靠大青龙山。东和金坛薛埠,丹徒曲阳相邻,当我走到大坝上时,被眼前的美景怔住了。

大茅峰巍峨,山顶上红色的宫殿楼宇成了老虎洞水库的背景标记,方圆百里的绿色森林是底色,浅黄色的树叶自然优美地点缀在绿色的海洋中,斑斓的色彩,醉你没有商量,自然就是个“神”。老虎洞水库就深藏在绿林之中。深黑色的黑松像打着一把把黑色的伞,突兀在青翠幽谷之中;淡绿色的修竹摇曳飘情,滦树用粉红夹着黄色的花朵像写成的一个个大字,有序地排在大坝对面;岸边的芦苇摇动着白花轻盈浅唱,水库的碧水清澈见底,倒映着山、树、花、草、拍打着岸边的岩山,舒缓而有力量。难怪南朝齐梁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医学家、诗人、道士陶弘景会在此写下“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这样意境优美的山水诗篇。

据《梁书·陶弘景》的记载,永明十年(公元492年)陶弘景辞官隐居茅山,皇帝同意他的请求,赏他五匹丝帛。那天送行的人马帷帐太多,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盛况,朝廷和民间都认为这是件很有面子的大事。

我想,陶弘景当年从梁武帝那里得到奖赏,辞官隐居茅山,当车队行驶到老虎洞周围就停下来,决定在此地建宫立馆并非一时冲动,因为他尤明阴阳五行,对风角星算、山川地理、天象算术尤为精通,估计他早已作好了充分的调查和准备,否则他怎么会在此居住四十五年直到81岁化羽而去。

我怀疑老虎洞这个名字的真实性,老虎洞水库周围曾经真有老虎出没?

施家棚村的老周今年65岁,和我相谈甚欢,便成了朋友,他很坚决地对我说:他爷爷那辈人亲眼看到过老虎,他没见过。但他小时候经常去钻老虎洞,我估计,他钻老虎洞那会早已没有老虎了,否则小孩不敢去玩。

陶弘景36岁来此,居住四十五年,每天在这秀美山川之中过着宁静飘逸的生活,念经打坐、抚琴采气、研究书法、采集仙药、吟诗作赋、修身养性。据说他特别喜欢听松涛,有时他一个人进入深山,去山野谷壑听松涛,他肯定见过老虎,也知道怎样避开老虎的伤害。他以“一事不知,深以为耻”的探索精神,在此完成了七八十种作品,在医药、炼丹、天文历算、地理、兵学、铸剑、经学、文学艺术、道教仪典方面作出了伟大贡献。特别一提的是,镇江《瘗鹤铭》一说即出于陶弘景之手,《瘗鹤铭》的书法艺术对后世影响很大,被推为“大字之祖”。

陶弘景钟情茅山,热爱老虎洞周围大大小小的群山,为寻仙采药常漫游于名山大川,行进在山幽水静的美景之处,每当休息之时,便坐卧期间引吭高歌,吟诗作赋。他把自己对茅山的深情及胸中丘壑的感受抒之笔端,写下了千年留传的美文《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在这篇精美的短文中,作者没有提到茅山和老虎洞,我想是他跳出了茅山的视野,以天下名山大川为背景而讴歌自然之美以及对人灵魂深处的影响。在文章中我们能处处感受到茅山那种“鸟不想飞、人不愿归”的自然美景及老虎洞的影子,这也正是陶弘景的过人之处。这里的自然,这里的草木,这里的美景早已融入他的血液,长成他的肌肉。我能想象得出:这里峰峦叠嶂,云雾缭绕,灵泉交错,奇花异草,芳香馥郁,猿哀虎鸣,奇崖怪石分布密集,大小溶洞深幽迂回,就连鸟都留恋此地的绝美环境不想飞走,难道人还想回家吗?

自然的力量醉倒了人的欲望,改变了人的选择。很可惜,现在很多人并不知道此事、此地,而这块圣洁的地方就恰恰在我的脚下。想到这里,我赶紧找了个地方躺下,面对蓝天,耳听松涛,想象着茅山顶上的白云,飘飘欲仙的仙境,再看看眼前四周的秋色,我陶醉了,真的不想回家了。

2019-10-25 ——茅山老虎洞水库巡河记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50171.html 1 3 鸟不想飞 人不思归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