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不大的院子,堆满了货框。框里装满了或黄或绿或紫的鲜梨和葡萄,5个农民坐在小凳子上,看起来最小的50多岁,最大的快70了。他们熟练地分拣着,将品相完好的装箱。远处的梨园里传来鸡鸣,几条看家护院的土狗在梨园的围网外吠叫着。生机正旺盛而坚定的蔓延着,这里是句容市朝花夕拾家庭农场。
时间是9点20分,而院子里忙碌的人们已连续工作了4个多小时。从凌晨5点开始,他们就进入果园,按照前一天接受的订单,分工采摘梨和葡萄。“葡萄挂果时间较长,不需要提前采摘,都是按照订单需求采。梨就不一样了,一旦成熟就得赶紧摘下来,除了订单之外,都得进冷库,不然就坏了。”和工人一起干得汗流浃背的农场主曲巧美边干活边说道,昨天农场接到了200箱梨的订单,是一家企业发福利用的。这样的订单,是农场销售的重要一环。
说起自家农产品的销售,曲巧美有心得。“企业大宗订单、网络销售、亲戚朋友的帮销,是农场销售的‘三驾马车’。你来之前,刚有一个网店的销售商过来签了合同,要我们邮寄50箱梨和30箱葡萄。你看,这些用气柱装的,就是要邮寄的。”在货框周围的一些盒子里,确实有许多气柱,有些梨子已经“住入”,安静地躺在盒子里。
说话间,一辆挂着苏A牌照的红色小车驶进了院子。车上下来3个人,一对夫妻带着4岁大的小女孩。这位来自南京的王先生说,他和曲巧美还有些沾亲带故,刚好是成熟季节,就来帮着买一些。“这里的水果口感很好,还有绿色食品商标,朋友们都很认可,这是今年第二次来了,要买24箱。”
从王先生的话里可以听出,帮销也是有原因的。好吃是一方面,关键还在于绿色食品商标。“我们这的绿色食品商标是2016年申请到的,消费者能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溯源。当然,能够获得这个商标,还要感谢市农科院的专家们。”曲巧美说,“从小苗的栽种,再到后期养护、生产管理,各个环节都有专家来把脉,指导科学种植。100多亩地70%种的是果树,采用的是循环农业,果树下用人工除草,再养上鸡鸭。鸡鸭吃虫子,粪便成为果树的有机肥,再压一些菜饼,基本是自给自足的生态农业模式。”
曲巧美还对记者说了一些旧事。2008年,在句容市区上班的她和丈夫所在企业效益下降,加上孩子也出去上大学了。夫妻俩一合计,干脆回农村创业。经过专家指导后,果树生长形势正好,到2011年已经开始有些产量了。“但天有不测风云,2012年的大雪和霜冻,将刚开花的梨树幼苗冻死了不少,损失了好几万元。”
小小挫折压不垮夫妻俩的“农业创业梦”。2013年,曲巧红和丈夫重整旗鼓,精心管护,将农场的果园打造得更加精致。“现在,果园里梨树有4个品种,葡萄主栽的品种也有四五个,销售旺季从7月一直到11月。连带着再卖一些鸡蛋,鸡鸭等农副产品,夫妻俩守着这里靠田吃饭,心满意足。”
眼看着院子里装好的箱子越放越多,工人们手边的空框子也清理开来。腾出手来的曲巧红站起来,拍了拍手,指着远处的梨园说,今后要把园子里的配套设施再完善一些,让消费者能进来品尝、采摘,尽最大努力把他们的“夫妻店”经营得更好。
本报记者 周迎
本报通讯员 滕士安 吴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