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王福海
顾青虹(1894—1985年),我国著名蚕学家、教育家。1894年12月17日生于江苏无锡东北塘顾家村。他从小就跟随长辈学习栽桑养蚕,在蚕乡风情中度过了童年。抱着实业救国的愿望,顾青虹1916年上海同济大学毕业后入国立东京农业大学园艺系蚕业专业深造,5年后学成回国。
顾青虹回国后即投身到蚕桑教育事业中。在金陵大学任教期间,在南京创办了民丰蚕种场,用蚕种场所获盈利补贴教育经费不足。1932—1939年,顾青虹受聘于浙江大学农学院,任蚕桑系教授兼主任。当时浙江省蚕种生产中出现家蚕微粒子病毒率升高问题,顾青虹经研究,发现桑园内桑蟥会与家蚕交叉感染微粒子病病原,1935年,他首次发表了《桑蟥蛾之微粒子病调查》论文,提出了防治桑蟥,杜绝病原传染的建议。在浙江工作期间,顾青虹还主编了当时全国唯一的蚕业刊物——《蚕声》,并在刊物上发表了《丝价惨落丝厂倒闭声浪中之蚕种制造场方针》《我国蚕丝业之救济方案》等宏观论文,提出统一蚕业行政,注意学术研究,直接降低茧丝生产费用,发展蚕业合作社,统一蚕品种及倡导蚕丝直接贸易等。
1937年抗战爆发,顾青虹随浙江大学辗转内迁。1938年初,迁至江西泰和县。1938年秋,迁至广西宜山。1939年,顾青虹又受聘来到贵州遵义,入职由我国著名生物、动物学家蔡堡创办的中国蚕桑研究所(1946年迁至杭州,1949年改称浙江蚕桑试验所,1954年并入华东蚕业研究所)任研究员,专攻柞蚕化性研究。1941年,顾青虹重返教育岗位,先后在贵州农工学院和贵州大学任教。1947年,顾青虹应江苏省蚕丝专科学校校长郑辟疆邀请,辞去贵州大学校长职务,返回江南,投身到了重建蚕丝专科学校工作中。
1950年,根据华东军政委员会的安排,顾青虹来到镇江,与何患、何尚平、孙本忠、倪学伦、胡鸿均、徐恭慧、王宗武、陆星垣等人共同筹建华东蚕业研究所,1951年12月华东蚕业研究所成立,顾青虹任研究员、桑柞系主任。
在蚕研所工作的岁月里,为了开拓蚕业研究领域,顾青虹考察了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山西、陕西、四川、安徽、江西、河北、辽宁、黑龙江、新疆等主要蚕区,所到之处,他均以渊博的知识,对各地蚕业的发展进行指导,为我国蚕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为了实现“让新疆变为国家的粮棉基地、蚕桑丝绸出口基地”战略目标,顾青虹三次随国家副主席时任农垦部部长王震赴新疆考察,并率领华东区蚕桑专家组指导新疆蚕桑生产。在新疆阿克苏地区盐碱地栽桑培苗试验点,曾遭受过多次挫折,顾青虹提出了修建渠道、灌水压盐、桑籽催芽等办法,最终使内陆盐碱地上长出了桑苗。1963年10月,顾青虹还为新疆主编了《栽桑学》教科书,王震亲自为该书撰写了《前言》。
顾青虹自1950年来镇江筹建华东蚕业研究所到1981年退居二线,在桑树栽培学科领域开展研究整整30年,30年里他持之以恒,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取得许多重要科技成果,推动了桑树栽培学科的发展。
在桑树栽培方面,他亲自组织桑树品种整理和桑树杂交育种的研究,从征集到的品种中筛选出了湖桑32号、湖桑35号等优良品种,在华东各地桑区推广,取得巨大经济效益;用湖桑和荆桑进行人工授粉培育出具有发芽早、丰产性能显著的中桑5801新品种。在桑苗培育方面,主持了湖桑插条的发根机理研究,查明了桑枝根源体和愈伤根的发生条件,为桑树插条育苗建立了理论基础;建立了湖桑插条育苗的技术体系,用焦糠代替石喷雾扦插,使湖桑插条苗的成苗率由15%提高到90%以上。在栽桑技术方面,建立了桑园快速丰产和改造老桑园的技术体系,丰富了桑树栽培科学。
顾青虹工作勤奋,治学态度严谨,一生发表论文近百篇,出色的工作业绩也使他获得了许多荣誉。1950年被评为苏南行政公署一等劳动模范;1952年当选为第一届镇江市人大代表;1956年当选为中国蚕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之后担任第二、三届名誉理事长;1957年和1963年分别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962年当选为第二届江苏省政协委员;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