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 翔
7月7日,新华社刊发的一则新闻颇引起了舆论的关注,各路媒体刊发的相关新闻与评论也颇多。这新闻题为《这些中西部城市咋就成了“网红”?》
先看新闻本身的内容。开篇是一组数据:“重庆,113.6亿次;西安,89.1亿次;成都,88.8亿次……在抖音最新公布的2018年城市形象短视频播放数据中,力压北上广的,是这些西部城市,武汉、长沙等中部城市排名也十分靠前。与网络上走红同步,在中国经济版图上,中西部城市的崛起是一大亮点。”文章则分三部分,分别是“提升魅力值:创意营销晒出城市新形象”;“留住年轻人:年均净流入数十万”;“壮大新经济:让‘网红’城市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媒体反应,新京报最为激动,直接刊发社论《“网红城市”崛起,背后是发展理念变革》。文章如是阐述:表面看,“网红城市”现象是城市营销的胜利,实质背后是城市发展理念变革等多种综合因素共同形塑的必然结果,“网红”只是一种外溢表现……随着中国城镇化率超过50%以及人口红利的变化,过去城市选人的发展模式逐渐向人选城市的方向演进,中西部城市的后发优势正不断显现……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固然为城市营销提供了新的机遇,但“网红城市”背后更是实实在在人口、发展政策改变的加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那些单纯以经济发展见长的先发城市,中西部城市在生活休闲、人文底蕴、房价、环境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正愈发突显。且随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与东部沿海地区逐步拉平,中西部城市也给了人们在就业、安居上的更多新选择……必须承认,与沿海先发地区相比,中西部“网红城市”在经济结构、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差距,依然不小。这要求它们做得了高调的网红,更要继续在推进改革、加速发展上力求“低调有内涵”。不过,它们的崛起之势,充分展现了中国城市活力和经济发展的层次性和多元性。
而就在新华社刊发新闻的前几天,7月3日,经济观察报发表了文章,题为《论新需求下“网红城市”的发展路径》。文章提出:“网红城市”是一条价值链,有着庞大的产业体系;“网红城市”的建设逻辑则是“文化赋能”,可以人有我优,也可以无中生有。这需要推动更深层次的文产融合。首先是将现有的文化资源实现产业转化,并且要以世界级的创意,将本土文化包装、打造成国际品牌。其次,就是依托新技术、新消费,借鉴世界最先进、最成熟的经验,“无中生有”地创造新的文化IP,打造更多能够引领世界消费潮流的“超前”体验,创造属于城市自身的新文化运动。
事实上,今年2月就有新闻《“网红”西安的崛起背后是一座城市的转型》。文中如是阐述:面对一些优势资源无法有效发挥,面对阻碍发展的顽瘴痼疾,深知只有主动转变才能赢得发展先机的西安,以作风转变为突破……值得一提的是,“网红”西安的打造需要扎根自身优势,也需要城市形象宣传上的探索,而这正是西安转型之路上的必经环节……借势互联网,注重对文化资源的整合、对重大主题的策划,不同宣传主体、多层次宣传内容、差异化宣传平台,西安将优势文化资源进行现代化转化、时尚化开发,不仅推动了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也让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继承,更为西安未来发展扩大了发挥空间。
6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院创新工程重大成果《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7次报告》发布。与全国288座大中小城市同场竞技,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镇江排名26;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指数,镇江排名37;城市宜商竞争力指数,镇江排名30。而城市宜居竞争力指数,镇江则优势明显,排名大幅跃升,跻身全国城市10强……这个宜居,不正是“网红城市”发展理念中最大的资源优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