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春蕾 夏和生
4.柔弱养生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差错),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老子主张以柔弱的姿态处世,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的淳朴天性。
老子认为在宇宙万物中,水是最柔弱的,却又最具生命力,没有水也就没有了生命。《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老子认为人也应该像水那样,处柔守弱,以培养自己的韧性。
5.无为无事养生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无为、无事是养生真谛。
“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你的所作所为,不能违反自然规律,不能违背事物特性,只按主观意愿强行为之。老子主张因物之性、顺物之情,在顺应事物自然性情的情境中,使自己的动机、意向、努力、作为,无声无息地渗透到对象之中,自然而然地达到有为之目的。
“事无事”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不要没事找事,我们经常讲“没事没事”,就来自于此。没事就意味着你思虑得很周全,准备得很周到,一切都在掌握之中,做起事来不会留有后遗症。
老子提出的养生原则与方法符合自然之道,有利于生命的保全和长久,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二)庄子的养生原则与方法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庄子生活在东周战国中期,此时的周天子权势日渐式微,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社会动荡混乱。庄子对痛苦的时代有深沉的体会,对黑暗的现实有深刻的领悟,他肯定生命的价值,在继承老子思想的同时,提出了一套自己的养生思想。
“养生”一词最早就来源于《庄子·养生主》:“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庄子》一书,在道教中被尊称为《南华经》,可见庄子思想包括其养生观是很受修道者重视的。
1.“精神生于道”的生命观
庄子的养生思想是建立在他的生命观基础上的,要了解其养生观,先要了解他的生命观。
庄子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总根源:“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庄子·渔父》)道是万物的载体,覆盖万物。那么,“道”是如何产生生命的呢?庄子认为,“道”先化生为实在存有的“气”,“气”是生命的物质基础,由道产生出气,而后再由气化生出世界万物,也就是说“气”是“道”产生万物的过渡和中介。生命的产生是由于“气”聚散离合的结果:“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庄子·知北游》)人类无法推却生,同样也无法制止死:“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庄子·达生》)与天地相比,每个生命都是很短暂的:“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生死是相伴而生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庄子·齐物论》)在《庄子·至乐》篇中,他具体写到人的生死,其实就是气的聚散过程,气聚则生,气散则死。从道变成气,气变成形,形最终变成生命,这就是人获得生命的过程。
气又是分阴阳的。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世界万物及人类是由阴阳二气自发化生而来的,如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黄帝内经》也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黄帝内经·素问》)庄子也持同样的观点,《庄子·则阳》:“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阴阳是气的主要特性,庄子在四时变化之中,发现由于阴阳二气的交互作用而化生万物,并从人类及动植物雌雄繁衍的道理,类推出整个世界万物是由不可见的阴阳二气和合化生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