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亦竹
前段时间,我在《京江晚报》上读到一篇文章《农村的有线广播》,感触颇深。勾起过往那些常听广播电台节目的美好回忆。其中,关于一个人物的记忆碎片愈发清晰起来——那就是原镇江人民广播电台音乐编辑范珍珍。
1984年4月20日,范珍珍作为镇江人民广播电台首任音乐编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磁带库不多的资料中反复查找、挑选、编辑,巧妙安排电台第一档音乐节目:第一首歌是房新华演唱的《镇江是个好地方》,第二首是蒋大为演唱的《美丽的金山》,让我们这些本地听众收听后倍感亲切和自豪,外地来的客人听了也对镇江有深刻的印象;穿插了其他一些歌曲与器乐演奏后,以合唱《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收尾,愿客人们爱上镇江而流连忘返。在电台工作期间,她制作的“每周一歌”“音乐欣赏”“音乐专题”等广受好评。
我酷爱音乐,那时特别喜欢听广播电台的音乐节目,没想到的是,机缘巧合之下,我这个普通听众有幸与幕后的范珍珍老师结识,甚至还和她学起了小提琴。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她不仅会拉小提琴,对音乐的造诣也很高。她去北京广播学院音乐编辑班学习,在音乐理论和表演技能的基础上,探索音乐传播方式,研修相关理论,在《北京广播学院学报》《视听界》等期刊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在《镇江广电报》撰写音乐评论,制作的音乐节目获省级广播文艺节目一等奖等多个奖项,由此晋升高级职称。
为挖掘本地音乐资源,范珍珍为著名民族音乐理论家宗震名先生的二胡演奏及其讲解录音,先后撰稿、编辑制作了两档音乐专题节目《声声花音溢丝弦,切切情志追日月》《弓弦声声奏七音,千载悠悠醉人心》,着重分析其音乐理论的个性与演奏技巧的特色,推介宗震名对民族音乐,尤其是对二胡演奏技法的贡献,抢救并保存了珍贵的民间音乐遗产。1991年5月,《声声花音溢丝弦,切切情志追日月》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1995年,范珍珍和朋友谢建华策划了“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暨汪秋逸抗战音乐作品研讨会”,时任中国音协秘书长张非致信范珍珍,寄语研讨会,纪念汪秋逸。之后她制作了音乐专题节目《淡月烟雨梦江南》,着重从音乐旋律的视角,介绍在中国音乐史上享有盛誉的汪秋逸先生。
退休后的范珍珍继续做着传播音乐的工作。2022年,江苏省镇江中学建校130周年,范珍珍和镇中“老三届”歌友汇的同学们借镇江市退教协活动室艰苦排练三个月,录音录像,制作MV《献给母校的歌》作为献给母校130周年的生日礼物。当时,这首歌的合唱指挥就是范珍珍。
记得她说过,音乐编辑要会唱歌、会乐器、会写文章,这些知识和技能是胜任这个岗位不可或缺的。范珍珍退休后若干年作为音乐编辑,为江苏大学出版社审校音乐类书稿,其中不乏国家规划教材,如《实用钢琴即兴伴奏教材》。她说,审校此类书稿,得益于长期积累的旋律、和声、织体等音乐知识。书稿的编者各有功力,但对一些基本乐理难免疏忽,所以书稿作者和责编乐于采纳她的审稿意见。她长期关注音乐广播的现状和前景,积多年之探索,近期发表了论文《“数字”与“融合”交汇的音乐广播》,望能对年轻同行有所助益。
音乐的天空壮观美丽,尤需音乐传播者发自内心的热爱与冷静。范珍珍谦和低调,却对音乐传播充满激情和梦想,盼望大众都乘着歌声的翅膀,愉快地翱翔于音乐的蓝天白云之间。